这篇课文苏教版没有,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课文挺长,但是作为老师用35分钟的时间,把第二课时解读的特别清楚。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朗读词语干脆利索,不拖长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课的学习,主要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读懂句子。
老师对教材特别熟悉。每个字词句,都把握得很好,讲解的时候也是信手拈来。
课外拓展了一处内容,虽然话语不多,拓展的材料也很有限,但是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拉近了学生与这个故事的距离。
有一处角色扮演。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风趣调侃的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在有限的时间内解读完,老师在目标的选择上一定是有所舍。但他通过课堂水到渠成实现的这个目标,又是最切合课文中心的一个目标。
此起彼伏的掌声,总能带给孩子们,自信,勇气和力量。
我们的课堂缺什么?对课程标准宏观的把控。没有吃透教材。读书方法的意识模糊。兼顾的太多,而最后往往一无所获。
今天学习一路花香,借鉴了一个名师的做法,如何区分水罐的罐和浇灌的灌。有一个男孩想到了,罐做名词讲时用第一个,做动词讲时用三点水那个。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为什么很多同音不同形的字,反复强调学生依然会出错。可能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明白,这两个字的用法,而且是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