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是星期六,我们驾车去新沂的窑湾古镇游览。
有人说,如果你想感受北方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又不想错过江南水乡的温婉娴静,那么,就来窑湾吧。
说起窑湾的历史要追溯到隋朝。隋炀帝下诏开凿京杭大运河,河道在这里明显拐了一道弯。当地人垒土成窑,利用运河中的淤泥烧制日常用品。南来北往的船只每经此地,习惯在河湾歇个脚。水上船家便会打听:“何处湾船?”湾上人家答:“窑上湾。”日久,窑湾成镇并得此名。
窑湾历史上由两地管辖,故建有界牌楼,当地人称“界牌口”。解放以前,以界牌口中心青石板为界线,以西的地方属邳县管辖,约占窑湾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界牌口以东属宿迁管辖,约占窑湾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界牌楼是“一镇两辖”的分界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成立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1990年2月1日撤县设市,窑湾古镇全境由新沂市管辖。
窑湾古镇景区店铺多分布在西大街和中宁街两条古镇街上。
窑湾人文历史景观厚重。古镇始建于唐朝初期,随着明清漕运和盐业的兴盛,昔日店铺栉比,商贾云集。古老的街巷、宅院、会馆、作坊、商行、货栈、典当、码头等古镇昔日风貌仍基本犹存。
古镇三面环水,一面临陆。大运河从镇边流过。几百年前,运河航道里舟楫穿梭,是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可以想象它那曾经的繁华。
窑湾古镇上的民间艺人在演奏二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窑湾依托运河水上交通优势和工商业繁盛的苏北商埠条件,在大清政府开办近代邮政不久后,便在此设立邮政机构,邮务隶属于镇江邮界总局。
赵信隆酱园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落在窑湾古镇西大街,四道宅院66间房,青砖瓦房,酿造用缸百余口,以生产甜油、豆瓣酱为主。清乾隆三十年,甜油由当地官员邳宿运河道千总陆修钠进贡,被选为御用贡品。
甜油的酿法是在每年春天用小麦熟面块高温发酵,待面块生出乳黄色菌性线绒,将其从室内搬出在通风处晾干,放入露天大缸内加水浸泡。白天阳光暴晒、夜晚月照晨露。立秋之后,从缸中的滤筒内取出的杏黄色液体即是甜油。甜油酱香浓郁,色泽清澈,鲜美爽口。到此旅游不妨带上一两瓶回去。
窑湾绿豆烧也是窑湾镇的另一特产,其前身是明皇宫御酒--绿酒,有500多年的历史。
号称窑湾第一泉的古水井,据说是古时酿酒的取水处
窑湾绿豆烧以高梁,大小麦等为原料,加入人参、砂仁、杜仲等50余种名贵中药酿成,色如金波,香醇甜美,具有舒筋、活血、开胃、健脾之功效。据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两经窑湾,一次偶染小疾,饮此酒后顿觉舒爽,赞不绝口,遂将其定为贡酒。
吴家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7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窑湾古镇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宅院。吴家原籍福建,主要靠经营烟丝发家,当时拥有房屋500余间,共有五处产业,拥有资产白银三十余万两,号称“吴半街”。
吴家大院的一处院落
吴家大院屋外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