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心叫国宝流失,有一种疾首叫无能为力,如今中国的实力位居世界第二,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可是,在谈到历史的时候,国人都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尤其是在国外,面对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中国流失文物,悲怆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
日本作家富田升写的这本《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最近在国内比较热,一方面是书的品质不错,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另一方面,又重新泛起读者复杂的情绪,包括愤怒和脸红。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本中国流失的重要国宝的目录,但是作者的着眼点,并没有放在猎奇上,而是以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古董商为例,展示了在1860年前后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的文物是怎么流失的。
咋一看你会觉得,不就是抢嘛。记得在《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英法联军抢来瓷器、青铜器等文物后,摆临时跳蚤市场进行拍卖,反正这些大件啥的都不方便带回去,直接变现即可。而在《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的介绍中,这种通过古玩集市交易的方式屡见不见。除了侵略者,一些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趁火打劫捞取不义之财,例如著名的英国记者莫理循,你以为他“铁肩担道义”,实际就是道貌岸然伪君子一枚。
看到这种禽兽行为,你不得不佩服这些“文明人”玩双标之娴熟,一方面蔑视中国的落后,以“文明普及者”自居,一方面恨不得中国永久落后,堪称又当又立的鼻祖。另一方面,古玩集市的出现,给中国的文物流失蒙上了一层“合法性”,表示文物不是掠夺的,是通过合法交易完成的,是市场行为,是正大光明的。
可问题是,利益既得者的话,您信吗?三岁的娃娃抱着金砖逛街,最后金砖到了你手上,你敢说手段都是正当的吗,自说自话,谁信?这么说不是质疑富田升写的这本书,而是书的背后,表达了很多人对于侵华的历史的态度,那就是“历史已经这样了,就接受现实吧”。
不得不说,战争也是一种“交流”的手段,非常规的方式总比常规的方式粗暴猛烈得多,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歪果仁”见到更多的中国器物,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文化。作者富田升在《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的国宝通过日本古董商这个“中介”,是如何在西方“开花结果”兴起“中国热”的,表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审美正是在日本商人的努力下,才逐渐被西方所重视的。
这种想法不能说没道理,可问题是,文物,得和相应的环境在一起,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国宝离开了中国这片土地,相当于无根之水,你只看到了器物,但文化的感悟却大大降低。这也是我不喜欢西方人挂在嘴边的“掠夺等于保护”这种强调的原因,中国的文物进了卢浮宫,就只能变成摆设了,西方人是体会不到这些文物同中国人文化上的血脉联系的。
再怎么痛心疾首,也得面对现实。这本书告诫我们,只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能杜绝国宝的流失。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指南,给了我们争取国宝回归的勇气。希望这些国宝能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