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之前的一个上司推荐的。一次周会的分享,说这本书是他儿子的以后必读书,哈哈哈,这么强烈的推荐,就买来看看。
本书总共采访了11位年轻人在生活、学业、工作的一些选择和思考逻辑,总体来说,确实有收获,凡是书中提到的人,不管他们取得的成就如何,他们都有自己明确的追求,而且有自己做事的方法。
我们的自己的人生只经历一次,但是却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去了解别人的人生,以此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丰盈。
仅摘录部分,个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李倩
我发现中国的创业公司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需求,那就是他们对营销的需求非常强烈,而这样的人才又特别紧缺。从发现了这个强烈的需求开始,也就是知道了认识的一个重要机会,我就正儿八经的学这个行业,所以我算是半路出家,但为什么大家觉得好像我对市场、品牌还是挺懂的?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真正地、踏踏实实地在读书,我几乎读了营销类所有的经典书籍;第二个原因就是我受的干扰特别少,我是一个抗干扰能力非常强的人,包括我现在看投资项目,我很少去看我们同行的公司他们在投什么,我也不太会去受这个世界流行什么样的影响。比如我当初做传播、做营销,我很少看原来那些人是怎么玩的,我不去看是因为我看书就看明白了,我知道这个事的原理。我比较擅长的是从原理揪出这件事情的本质,任何事我都会先确定目的,确定目的之后我就自己想办法。因为有些东西是在变化的,商业环境在变化,公司的体量在变化、人们的想法和传播的途径都在变化,这些变化了你就没有办法复制原来的经验。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所谓做品牌的资深人员,他们也深陷在一些经验主义里面,从这点上来说我跟李叫兽想法是比较像的,我发现他也不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们会依赖自己对这件事情本原的逻辑去做事。(注:作者的意思是,不是经验主义不好,而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套用原来的经验,因为原来的经验有些部分可能因为外部或内部的条件变化,会失效。当然有价值的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不是全部否认经验的价值。)我当时就做了一些看起来特别笨的事情,但它的效果非常好,我想,既然我要研究品牌这件事了,我要去给人家做市场品牌,我就得懂这件事,所以我就到网上把所有涉及到品牌市场相关的好书全买了。包括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特劳特(定位)凯文莱恩凯勒的(战略品牌管理)艾里斯的(品牌22件事)等这些经典书籍。中信、华章、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几乎所有的关于品牌营销的书我都看了,包括后来的奢侈品品牌管理这些细分的品牌管理的书,还有华与华的书,以及很畅销的类似(参与感)这样的书我都看了几遍。
我拿到这本书是为了东西,所以我就看书里最重要的东西,我觉得教科书是一定要看的,它能给你建立知识框架。比如菲利普科特勒、特劳特这些都是祖师级人物,他们的书之所以从1980年开始写,到现在依旧再版是有原因的,他们构建了这个学科的框架,这个框架我只要掌握了,里面的东西未必一定去复制他的,更何况他们也不怎么谈技巧,他们谈的更多的知识和框架。
选定了之后我就死磕这些书,磕是这样的,比如说他这个书里面谈到了“名人背书”或者“企业的品牌资产评估”我就拿着跟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去校对,我觉得更对上,那我就相信了,因为我把它验证了。为什么看经典的书籍还要验证呢?因为1980年写的书到今天已经30多年了,书里面一定有些东西是不再适用了,不是说他错了,他没有错,他只是老了嘛。如果发现这些书里面已经老化的东西,我就会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比如说现在创业公司没有那么时间去讲规矩,它也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它可能也没有那么多钱去做传播,所以有些原来书里的方法很多创业公司是没法做的,想到这里,我就想我得去做一个能用的,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讲拿来就能用,同时还不会犯错误的方法,所以我后来做的,其实是专业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得到的结果。
对现在的营销,我有一些看法,它分那么几种情况,第一种叫做为了营销而营销,这是一些很有经验的营销人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太喜欢好创意了,我看过很多创意我自己也觉得很赞,但我并不觉得这个创意对一家公司尤其是始创阶段的公司有什么用。我是一个功用主义论者,我觉得如果这个东西没有用,到最后就是“自嗨”。第二个我会觉得现在一些营销太不讲究延展性,像我们朋友圈火的一个东西,今天火完了,就不管它明天了。
其实我在腾讯最初的工作是没有那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边缘化的,我做的这些东西对老板来说简直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了。如果你想升职或者想做一些事情,我觉得要搞清楚这件事情的价值,人就是一定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我不怎么想做没有价值的事情。
(省略...)所以我就去了新闻中心做了BD,他说你有资源嘛?我说我没有,但我相信资源是很快可以建立出来的,他就说那你来试试吧。
我在完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怎么能找到一个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电话呢?既然她想要,我首先明确的一个事情是一定要给她这个电话,我就迅速在脑子里列出来3个方案(省略...)。
这件事情当时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人不要去依赖别人来教你,你也不要依赖经验,当你被逼到一个窘境的时候你只要去想这件事情的本质和目的你就能想到方案,所以满慢的就从BD岗位开始做,而且可以很骄傲的说,我算是腾讯新闻中心史上第一个专职BD。
大家不知道BD可以做什么,当你做得足够好的时候,你就可以招人,可以不停的招人,可以把你这个岗位的重要性无限扩大,到最后我们新闻中心的BD职责做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新闻中心所有对外的事都归我们管。
小马宋:那你就算是新闻中心的对外主管了,为什么又去做了主编呢?
李倩:你在一个地方做,就一定要懂核心业务,你在一个新闻中心里面如果不懂新闻业务的话,是很尴尬的。就像你原来在奥美,奥美最重要的一块业务可能是创意,如果你不做创意的话会不会很难受?所以还是要懂核心业务。但是事实上你看不管是BD也好,是做内容、做业务也好,包括我现在搞投资也好,一开始进来的时候我都是懵逼的,但我能很快抓到这个业务的本质。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钥匙,这个钥匙就是这个行业的规律,这个规律你要先找到,然后丰富你的资源、你的认知、你再努力地去思考,就可以在这个行业成为头部的有重要贡献的20%。你看某些行业有那么多人在做,大部分人就是在这个事而已,他并不是在创造这个行业,也不是在引领这个行业,引领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少。
小马宋:如果进入天使投资圈,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李倩:我要见顶级的早期创业者,你见过顶级的早期创业者之后你才能判断接下来出现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大概是多少分。不然的话谁过来跟你聊你都会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大部分人现在是觉得逻辑思维对这个事情就是对的,但是逻辑对不是核心条件,因为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逻辑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我就要见顶级的人。(注:这个最近比较有感触的事情,是看毛选的“实践论”讲的是认知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小马宋:如果你要给一些年轻人,比如说刚刚毕业两三年、特别想上进但是却有点迷茫的同学一些建议,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呢?
李倩:第一,要找到好机会,选一个好的机会比你整体自己去拼勤奋、努力重要得多,机会一定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为了做而做,而是要想清楚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在职场上,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确目的是什么.以及这件事情是不是你现在操作的最短路径,最短路径实际上就是在节约时间,就是高效地把你的成功思路加快。要寻找最短路径,这个第二个建议。第三个建议就是不要去太多人说的,因为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你要实现自己的成功就参考我的前两点,听别人的没用,你又复制不了别人,所以我到投资行业都不太去找那些知名的投资人聊,去看最好的创业者就行了。
马文亚
我想说,很多朋友们总是问我如何把钱变多,其实在学会把钱变多之前,你要先学习如何不把钱变少。很多事情不是“不得急”而是“急不得”尤其是关于金钱的事情。
这个小孩掌握了自己学校周围10公里内的所有楼盘价格信息,他就有机会发现了一个被“价值低估”的楼盘。
第一次是去租房子,因为看到一套极其便宜的出租房,结果是轻信中介的话,交了300块中介费,房子从此查无音讯,第二次是岳母告诉我在南宁有一套内部渠道的房子,可以便宜买,我的态度又反过来,认为便宜的房子可能有陷阱,所以错过一次投资机会。但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掌握需要的信息,我没有像马文亚那样每天看一个楼盘,把所有应该掌握的信息摸底,只是凭个人思考做判断,非常的主观。
我对他们的建议,就是当你想到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定要每天做点什么,这是一个把多的目标变少的一个过程,这是第一步。因为每个人都想做很多事,你想做100件事,但你的生命是有限的,这100事里面,你要用你的方法去选出来最重要的那么几件。
然后选出来哪一两件就是很重要的,你每天要问自己,这一两件事情是不是你这辈子一定要做的,这叫锁定目标。
第二步就是大目标化小的过程,比如你的目标是环游世界,哪能不能把这个大的目标先换成最小的,比如你先去个敦煌、或者去个拉萨、丽江。然后你每个月去一个地方或者每年去几个地方,先把目标化小,然后也把它列出来。
第三步就是去做,每天都要做,你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我今天哪里做的好,哪里可以做的更好?比如我要环游世界,哪你今天能不能花5分钟、十分钟的时间去搜一搜你想去的地方,做个旅行规划。明天去找个房间预订酒店,然后后天去找个什么,你要先把这个事情给它列出来,每天为你的目标去进步一点点。
然后当你养成了这个习惯之后,你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了,这样就能够去一点点的实现你的小目标和大目标了。我觉得今年特别重要的事情,我每天会做一点点或者想一下,不会说到年底了才总结,我很少有那种情况,就是到年底了一看去年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要不今天我再做个同样的目标,这在我身上非常少见。基本上,每一年,我到年底总结的时候,年初的目标都实现了一大半。
李叫兽
李叫兽从小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他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一定要找到一个方法去做,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个招。如果找不到能胜过别人的方法,宁可放弃,宁可不做这个事情。
小马宋:即使后来读MBA,我也对书中讲的理论仍然半信半疑。因为管理、营销类的理论,不像物理化学,多半无法立刻验证,所以当年读过的书大多只是“看过”而已,并没有将那些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及至于近几年重读很多经典著作,才倏然发现原来理论如此有用。
李叫兽则不然,少年时代的读书习惯至少让他及早确立了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基础原则和理想:第一,因为早期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在执行中获得了良好的结果,这让叫兽笃定了对理论的信心,所以叫兽更加能够坚信,坚持所看过的理论并一一实践;第二个则是早早的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战略学:从战略学的角度看,培养长期的差异化的竞争力是任何战略的基础,没有任何企业是例外的,个人也同样。
任何无法导致差异化的行为必将导致失败,坚持了正确的战略,走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所以具备了别人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正确的策略并不是因为你比别人聪明,而是你跟别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从而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在竞争中获胜。
任何商业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有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但是我见过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他一直在想如果变得更优秀,同样的考试我如何考的比别人高,同样的岗位和工作我如何比别人超一分,但是这就像跟哪些超市比谁价格低一样,这样做本质上你是没有办法创造超额利润的。
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都是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如何差异化?我如果提供差异化的价值?我如果在未来两年做点什么事情让别人难以取代我?
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建议联系的收获也会越大,当你只有1个知识的时候,增长1个知识可能就只是增长了1个知识,但是当你有10000个知识的时候,接触一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新知识,因为你跟其中的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当我接触了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不光要想“过去的那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还有想“我的那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
压力就像地球的重力一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那么你能做的并不是否认它的存在,而是告诉自己它就是存在的,它就在影响我,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创造差异化,必须要认可这一点。
“勇敢其实并不是无所畏惧,勇敢是有所畏惧但依然前行”。
脱不花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从结果到方法”,说的是我们常常被既有的方法限制,导致目标无法完成。而另一种有效的做事和思考的方式是先确定目标,再寻找任何可行的方法。
人的发展其实又遵循一个“马太效应”(所谓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的道理,就是你上升的层级越高,就会发现机会越多)所以也就越来越好。
而所谓工作,就是你帮公司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后记:
这件事情说来非常悲哀,我发现大部分人是从不思考的,每天只会机械做事,不忙的时候就看电影打游戏,所有的个人时间都被事情和内容占据了,缺少独自思考的时间,这非常危险。
“思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习惯,而思考养成习惯之后,你总会想明白一些事情,这就是你必须给自己留出时间思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