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是对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的最好概括,鲜明指出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着制约决定作用,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恩格斯在1890年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这鲜明指出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列宁在全俄党的农村工作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这鲜明指出了精神文明的极端重要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更高阶段再到迈向共产主义,内在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既要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硬实力,也要有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软实力。那种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我们党高度重视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创造性地确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新时代十年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繁荣文艺创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反映了这个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还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