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20年前的我们都始料未及。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在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
但究竟改变了什么呢?有人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焦虑,无穷无尽的要处理的信息事务,让每个现代人都处在压力之下,紧绷着神经,仿佛时刻准备着要处理那些能够影响人类生存的大事。互联网还带了许多无用的资讯,虚假的产品,让人们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担心自己上当受骗,便企图逃离互联网。于是,这些人便十分向往美国作家梭罗所倡导的瓦尔登湖式的生活,这种自然与文化结合的田园生活或许是可望不可及的,况且,过上这种生活也需要一定的财务资本。
而更多的人认为,没有互联网就活不下去。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你可以试试让自己脱离互联网世界一周,看看你是更加充实还是更加空虚。坦白的说,我也是互联网的重度使用用户,每天几乎除了睡觉的时间都挂在网上。整日挂在网上的人,也并不是某些鸡汤文说的孤独,自己的感受自己最清楚,用不着别人写一篇充满道理的文字来提醒自己。不同的人在互联网上会干不一样的事,有的人看资讯,了解世界大事与娱乐八卦,有的人与外界沟通,拓展自己的人脉,有的人在互联网上想办法赚钱。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人,我从没有互联网的日子走进了互联网,我想,就以我的切身感受来谈谈互联网对我们的改变吧。
回忆小的时候,对我们来说,上网就是登QQ,而且要登满两个小时,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活跃天数。那时候,一个QQ的等级就是我们的攀比对象,太阳,月亮,星星,看到自己的几颗星星有一天忽然变成了月亮,那是一种期待已久的心情,或许为了这件事还能冒着打扰别人的危险发一条说说。哦,对了,空间的点赞数和访问量也是我们的攀比对象,我曾经甚至还去下过一些软件来尝试增加访问量,最后未果,也逐渐对这类事情失去了兴趣。
那个时候的上网差不多就是用用腾讯和百度家的产品,阿里那个时候还没有发展壮大。我甚至认为,腾讯就只有QQ,百度就只有百度搜索。现在想想,是多么可笑的啊。不过,这就是反映了我们那个时候农村的互联网,简陋,却依旧吸引着我们。
而现在,我们智能手机里还能有各种各样的app,我们每天在浏览器里浏览各种各样的网页,我们的心被互联网牢牢地抓住,于是我们的眼睛,双手忍不住连接互联网。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不必花费不必要的费用来约见老友,也让我们轻而易举的得到更多更好用的服务,不过,好的服务还是需要你为他付费的。以前互联网主打免费,让足够数量用户来产生流量,从而在用户身上赚钱。而现在,免费的东西逐渐变得没有价值,要么附带这种各样的广告影响体验,要么布置了很多的陷阱让你掉进去。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虽然有很多糟粕,但仍不失为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你的挖掘。以前高中的时候都没有听过编程这个词,只听过计算机,对这方面的想象就仅限于一台笨头笨脑的机器,屏幕+键盘,里面是一些你不必要知道的处理你的操作的零件。当然也听过黑客,在新闻里,黑客是一种奇特的生物,他能够和整个政府作对,也能够为政府服务。但是现在呢,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我们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
回想起我们会把真个课本都翻得右下角的页码都已经模糊,但我们还是能很清楚地知道某个知识在某个地方,一种有些病态的教育。放在现在,我们可以上网查找这些知识,方便并且快速,但问题就是,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知识,而不是假装自己已经理解,赶紧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段子或视频。我们还是会偶尔怀念对那种知识的钻研,不怕重复很多次,就怕自己不懂,只可惜,原本都是些很简单的知识,却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而没有去拓展自己的眼界,现在想想也算是浪费时间的一种吧,更何况现在这些东西又记得多少呢,就算记得是不是就有用呢?
不同于以前的互联网,都是需要自己去搜索,需要的信息才会到我们的手里。现在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你想要什么,他就给你什么。淘宝上的商品推荐,资讯类软件的猜你喜欢,都深刻的摸透了每个用户的习性,让你以为互联网就只有这些东西,但是它并不仅仅只有这些东西啊。互联网的创始人说,他对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失望了 。他认为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架构,而现在互联网变成了一个中心化的东西,以facebook,微信为中心的交流,以今日头条为中心的资讯集合,让人们只能用这些产品。
这样的趋势,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但在理性乐观派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毕竟,你肯定不想回到此前的任何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