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同学的第1个原创书单及其14本书在这里
︿︿︿︿︿︿︿︿︿︿︿︿︿︿︿︿︿︿︿︿︿︿︿︿︿︿︿︿︿︿︿︿︿︿︿︿︿︿︿︿︿︿︿
今天上午赖在床上读完了第16本书:
《我们仨》——杨绛。
便要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作者杨绛(1911-2016),被丈夫钱钟书评为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在京东图书热卖榜“散文/随笔/书信”类
长期排名前三。
作者在92岁高龄时(2003年)回忆所著,
透过简洁而沉重的语言,慧心独特的笔法,
将一段悲怆而温暖的人生经历集结成册。
每一个字,无不透露着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
我们仨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
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杨绛
❈
书中分为三部: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分别从梦境,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到梦幻,女儿和丈夫相继病逝的深重情感体验;
到回忆这一生,二人伉俪赴英留学,牛津得女,国内外生活和解放前后生活,至亲离世等等讲述着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透过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
看到了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
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物魅力!
我们看到了这个普通小家庭的恩爱幸福:
(钟书每天早上)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看到了夫妻之间的互帮互助: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我们看到了巨匠钱钟书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可爱和”笨拙“:
(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地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锺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地说:“我会划火柴了!”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我们看到了一对学者对生活永远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可爱精神:
一次店里送来了扁豆,我们不识货,一面剥,一面嫌壳太厚、豆太小。我忽然省悟,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
我们看到了读书人对书本和阅读的疯狂和喜爱:
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Villon)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
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我们看到了在动荡年代里理智不盲目随从的朴素爱国观: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我们看到了沧桑面容下坚强执着的人性光芒:
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锺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我们看到,哪怕“人生如梦幻泡影”,“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人生体验:
我们对坐吃晚饭,其乐也融融,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关怀,说不尽的感激,心上轻松而愉快。三人同住一房,阿瑗不用担心爸爸妈妈受欺负,我们也不用心疼女儿每天挤车往返了。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
就是这样的一生,
平凡而珍贵,悲怆而温暖,
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走在人生的边上,
回顾这一个世纪动荡沧桑,
回顾这一个平凡家庭的聚散变迁,
作者也不得不感叹: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
“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当写到这里,本书就结束了。
只道是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016年,杨绛先生逝世。
搜狐网有评论如下:
她坚守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
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
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单薄和坚韧
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再回到本书,作者写作手法独特,
虚实互补,叙述相生。
以实笔写生,充实丰厚,生动有趣;
以虚笔写死,撕心裂肺,悲怆厚重。
而透过作者传统抒情、情景交融、节制含蓄的表达手法,比如“寒柳”、“秃柳”等,将中国古诗歌中的古典意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透过这浓厚的古典意味,我们看到了平和朴素的语言风格,哀而不伤的抒情笔调,更充分展示了作者及其家庭的人物魅力:
对家的深沉的爱
是艰难困苦中的精神支柱,
是丰富闲暇时的惬意享受,
是这平凡人生的幸福追求!
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惟愿此生相守相助,相聚相惜。
王彬同学推荐阅读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