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
摄影在中国
还是只有少数人知晓的西洋奇技淫巧,
而13岁的郎静山,已经在国画老师的启蒙下,
开始学习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术。
他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
还设立了多个摄影学社及课程。
在没有电脑后期技术,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
郎静山开创了对后辈启发无数的摄影流派。
他的作品里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国粹精神”。
其“集锦摄影”更是驰誉于世界艺坛。
“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一论断用于评价郎静山的作品,
应最为贴切。
上个世纪30年代,年轻的郎静山开创了“集锦摄影”的新路,他用相机代替画笔,重塑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将绘画的高超境界融入摄影艺术之中。
从少年学艺开始,郎静山就注定了和水墨国画的不解之缘。
1892年,郎静山生于江苏淮阴。受到父亲的影响,郎静山对中国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他自幼喜爱中国书画,12岁从上海南洋中学图画老师李靖兰处习得摄影原理、冲洗与晒印技术。
1911年,郎静山入上海《申报》担任广告业务工作。当时的报社尚无摄影记者这一职位设置,所以他只会在工作之余采风拍照作为消遣。十五年之后,郎静山终于等来了一个属于他的机会——前往上海《时报》担任摄影记者。从此他也成为中国新闻界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
1931年郎静山在上海开设“静山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与广告摄影。同年又与黄仲长、徐组荫合组“三友影会”,其宗旨在于将中国摄影作品送到国际沙龙。
1931年郎静山以作品《柳丝下的摇船女》入选日本国际摄影沙龙;1934年又以个人第一件“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其后郎静山逐渐在国际沙龙崭露头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郎静山举家迁往大后方四川。其时往来于上海、昆明、重庆之间,一方面从事新闻采访,一方面研究集锦摄影与创作。
1949年夏天,郎静山应美国新闻处邀请到台湾参加影展,并定居台湾。当时他只带了四百张底片去台湾,大部分相机与底片皆遗留在中国大陆。
1951年郎静山发表《烟波摇艇》,以大陆黄山、香港摇艇、台湾芦苇为材料,综合三地风景构筑心目中的中国山河,这也成为日后郎静山的创作模式。
长期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郎静山,
在创作过程中吸收着文人雅士的精神营养。
他与知名画家张大千、黄宾虹、朱屺嶦、叶浅予、刘海粟、齐白石等人都是好友,张大千本人更是经常以模特身份出现在郎静山的作品之中。围观郎静山的作品,一幅幅精心布置的山高云淡、闲云野鹤的构图,有着浓厚的文人雅趣氛围。
画面的取与舍,在今天Photoshop时代已经司空见惯,全面像素化的影像可以方便地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进行“闪转腾挪”,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胶片摄影给画面挪用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
郎静山通过对底片的剪裁、拼贴以及在暗房中利用不同的遮挡手段控制相纸的曝光才得以实现画面元素之间的完美融合。
今天我们怀念郎静山先生的摄影,可能出于现代都市生活里对长久的逼真性观看的厌倦。当纪实逐渐沉寂、观念云涌之时,郎静山的作品提醒我们,曾经有一种民族主义策略,是如此大胆地以传统样式为模仿对象,创造出中国式的摄影风格,立足于世界摄影之林。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