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49 2016-5-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S点评: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题目已经很明确的说了要怎么做了……
思路:
第一反应是:“假新闻!”
第二反应:“能不能别这么假。”
但仔细想想,这样的新闻又不是没发生过。
好吧,我可以根据这条线索,深挖一下
致我们心中的良知
打开微博、微信,每天都有很多负面新闻——谁谁谁贪污啦,谁谁谁生病没钱医治啦,谁谁谁作风不好被调查啦……
我老妈的朋友圈里,常常能看到一些类似的新闻,感觉这个世界越来越黑暗了。我说:“其实,那都是营销号搞的。故意把近几年的负面新闻收集起来,博眼球,不信你看,最后是不是有广告……”
负面新闻每天都会发生,但正能量的事件也不少。如果我们总是看那些负面的东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沦丧了。
其实,我们不缺乏良知。
也许,你看到某些医生收红包,但不代表所有的医生都如此;前不久,“医生累倒在手术室外喝葡糖”的照片引起关注。这名医生忙碌一天,累得虚脱,喝葡萄糖补充体力。但这样的医生,不止他一个。
也许,你看到个别出租车司机态度不好、故意绕远路;但有人在出租车上丢失巨款、被好心“的哥”完璧归赵的事迹,同样也不少。
只可惜,这样的好人好事,远不及负面新闻吸引人。
看到一个人贪得无厌,我们都会说:那是由于他本性的贪婪;
看到一个人无私奉献,我们也会说:那是人性的光辉……
那么,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还是自私的?
商鞅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法律来约束;
孟子却认为:人性本善,“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同情、本能地想去救他。”
可是,为什么还有坏人呢?
孟子说,人的天生资质是善良的,而不善良的人,却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我不由得想起了王阳明的“良知说”。
王阳明认为:“圣人”并非只是读书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在他看来,商人、农民、士兵和普通人,都具有“良知”。如何让良知发挥作用呢?很简单,只要我们听从内心的召唤、发挥我们的天资就行了。
但真正做到就不简单。
比如,你看到大街上有老人摔倒了,也许本能想到要去扶他;但联想到最近一些负面新闻,你就犹豫了。
你想去扶他,是你的良知在催促你;你没有扶,却给自己找借口说:“万一被讹了怎么办?”其实是说给你的“良知”听的,这样会让自己好受一点;
比如,你说好要早起,今天却没有坚持,于是你安慰自己说:“不想吵醒室友。”
其实,这个安慰,也是说给你的“良知”听的,这样会让自己少一些惭愧。
而你找借口、安慰自己的过程,就是在蒙蔽你的良知。
也许有人觉得:如果我什么都凭良心去做,但别人不会啊!我做好人老是吃亏,我才不肯!
一般会这么说的人,是把自己置身事外,或者负面新闻接收太多、认为世上“好人难做”;或者,是一种自嘲,自嘲自己怎么没有遇到好人?
其实,“致良知”并不是要我们做一个迂腐的老好人。我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凭着良知去对待别人,也要提防不怀好意的小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对了,王阳明虽然提倡用良知去感化别人,但他对待十恶不赦的人,也是毫不含糊。
他说:人们的良知就像镜子,有时候会被灰尘蒙蔽,这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干净;但对于个别的人来说,他们的良知已经被蒙蔽得很深了,却又不让你去擦——那么,擦不干净,就别再擦了,直接摔了吧!
仔细想想:那些被打脸的过程,不也是因为别人在帮我们擦去那些、蒙蔽在“良知”上的灰尘么?
宇枫
2016/5/24
(好久没读王阳明了,我要认真把那本书读完。。。)
——————————
其实,我还想根据下面这个故事来发散的……但这样除了搞笑,写不出有深度的东西,就此作罢。留在这里,开个脑洞。
“昨天去买烟,买了包20的。给了老板50,找了我40,我装兜里就走了,没走多远老板喊我:你的烟没拿!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拿出十块钱给回老板:你多找了我十块钱。老板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小伙子,把烟拿来,我给你换一包。抽着老板新换给我的烟,那纯正的味道不禁再次感动我:老板,把刚才那张50的拿来我给你换一张吧!老板接过那50,也再次感动:小伙子,把刚才那找你的钱给我,我也给你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