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整理书上内容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至十二三岁之间,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如下。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习是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该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种种矛盾,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一方教师的素质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冲向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应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设计多种要素,其中有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未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的。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认识和认知过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丰富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所学不断内化于己,不断的引起其智力个性,社会性,诸多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