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困扰于“知道做不到”,困扰于“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知道到做到的距离有多远呢?刘翔说,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在这最远的距离上,都有一些什么?或者说我们需要走过什么样的路,跨越什么样的障碍,才能够达到?
人们在说的知道和做到的道理的时候,通常会谈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什么意思呢?是说到做的吗?不尽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所以成为流芳千古的智慧,就在于它远远不止说到做到那么简单,王阳明告诉我们,所谓“知行合一”指的是“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体的,知道的同时就能够做到了,这才叫做“知行合一”,这才是真的知道。也就是说,你觉得你理解了这个道理,认同了这个道理,准备要践行这个道理,这个时候,你并不是真的知道,你只有克服了知和做之间从重重障碍,到达做到那个地方时,你才是真的知道。这是一条很长的路,是一个日复一日不计其数的说到做到的叠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做是关键,贯穿了不断的认知上提升、实修中体验、笃定的坚持和不放弃。曾奇峰老师曾经半开玩笑的提出一个假设,建立一个类似于军队的行为主义性质的机构来帮助人们去实现这个改变。只要行动起来,开始践行知道的道理,命运的车轮便轧轧开始准备启动,是不是能够转动起来,这期间通常需要三个关隘的不断突破:
认知观、心理关和能力关。这其中,之所以做不到,你需要弄清楚,你是“不想做”还是“做不到”。如果是不想做,你就需要先突破心理关,新的选择不符合你原有的行为惯性,你需要从小目标开始,用新的体验一点一点搭建新的行为模式。如果是“做不到”,那就需要突破能力关,去学习实现目标需要的能力。然而即使是突破了这两关,效果也不会那么立竿见影,你也许会产生无数次的自我怀疑,让你觉得也许这个知道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时候就需要你突破认知关,就像植物结出果实需要这个整个夏天,人的成长也需要酝酿或者说潜伏期,需要点点滴滴的努力和积累,难免会产生学不学差不多的错觉。这就需要建立起对自己知道的“笃信”,用信念支撑自己走过迢迢路远,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