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阅读”两个词在题目中蹦哒来蹦哒去,想想“读书”太土,“阅读”优雅。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读书”,谁叫自己太土,配不上“阅读”二字呢,唉~~
—华丽丽的正文切割线,以上是废话—
论起自己的读书兴趣,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记不大清楚了,是一本漫画,还是一本小学作文,或者是无意间路标上的字。不过印象最深的第一次主动阅读的行为应该是发生在初一暑假的时候,买的第一本书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童年》,之后在同一个假期内读了高尔基剩下的两本自传《在人间》《我的大学》,半懂不懂地看完而不应该是读完了这三本书,之后定了一个小目标即每个暑假至少看完三本世界名著,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选择的三本书都只限于国外名著,对国内名著似乎不怎么兴趣。回想初中时光,硬生生地把自己培养成了文艺青年,买了本《泰戈尔诗集》写了三年的现代文诗,长大后再回头看看那发了黄的写着所谓“诗”的作业本,发现那时候的自己还是蛮可爱的啊(此处应该配上大笑的表情),唯一可惜的是现在找不到那三本作业本了。
之后的高中读书的时光十分平静,大概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应付高考上了。不过这段时间的读书嗜好慢慢变的有针对性,主要集中于自传,特别是军人政治家这类。唯一的异变出现在高考前半年,这段时间内即使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自己仍然读了岳麓书院的《史记》(纯文言文版,不过抱歉的是没读完这本书,只读到了司马相如列传,经不住那么长篇大赋的折磨,至此之后就没看了)和5本短篇福尔摩斯探案集(《冒险史》《回忆录》《归来记》《最后的致意》《新探案》,这5本小说第一次刺激着自己对其中的一些侦探技术产生了兴趣),至今回想起来,那应该是高中三年中心灵食粮最丰富的时光。
大学开始慢慢抛弃了诗集小说散文这几类的书,从克服自己慢慢看一些数学建模的书籍到后面对生物(本专业)专业课外书籍,基本上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去看这些书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晕。不过也收获一样重要的东西:耐心。抛弃一些易懂浅显的书籍,通过各种专业课外书籍的阅读,我变得更有耐心地去读取那些艰深晦涩的书籍。本科四年大体上最大的收获就是耐心的获取,至于满柜子的书籍,与其说是认认真真地每本都看过,不如说是因为网络购买打折力度比较大,才买回来收藏一下,这种纯粹为藏书而买书的坏习惯也使自己在硕士及日后不再大量的购买纸质书,转向电子书阅读,但是这也导致了另外的一个不良习惯,即没有了原本在纸质书上面随时随地做笔记的便利,到最后看完一本电子书也无法深刻地记起该书的内容。
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对阅读电子书和纸质书的感受。需要看到电子书确实有着纸质书不可比拟的便利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便利性已经不再单纯地是携带方便,更主要地应该体现在大量稀有书籍的获取上,比如某些孤本在纸质书层面上只有一本,但是在电子书层面上却可以通过扫描成电子版,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流通(虽然这也涉及到版权问题)。就单单这一点来说,电子书确实有取代纸质书的趋势。但是很遗憾的是,纸质书在某些方面上有着电子书无法超越的优势,电子书的读取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如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脑等),而电子设备无法完全模拟出纸质书的视觉效果和翻书的感觉,尽管已经有公司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个人觉得电子设备如何发展,终究弥补不了这个缺陷。另外一个电子书的缺陷,大概就是阅读的深入度,鉴于目前电子书无法随时随地像纸质书一样在书上做笔记,外加绝大多数人在使用电子设备无论是由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更容易受到干扰,自己也更容易分心。因此个人觉得阅读浅显易懂的书时使用电子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阅读艰深难懂的书籍时最好的还是使用纸质书更为优质。
作为本章的最后结论,需要反思一下。读书是个好习惯,但是读书并不会带来现实意义(特别是物质)上的回馈,也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善于处理社会上的种种麻烦。如果希望通过阅读更多的书使自己变得更成熟,那么请无需做这么麻烦的事,请走出书房,多和现实中的人打打交道,这样会更有效果。说这些并不是劝人放弃读书,而是希望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少带点功利性,同时能够通过和现实的接触,经由实践来说明真理,使自己变得更为优秀,而不是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