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影视剧中一般会把宦官叫作“公公”,不过在唐朝时不是这样称谓的。唐代曾有过“太监”这个词,是在唐高宗龙朔年间改制时把“将作大匠”改名为“将作太监”。那个时候“太”与“大”在书面语言中经常通用,“太监”有时侯也被写作“大监”。那时的太监或者说是大监指的普通官职,而不是阉人。直到明代以后太监才逐渐指代高层宦官,清代后又成了所有宦官的称谓。唐代的宦官称谓有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唐德宗以后还有宦官掌握神策军,出任神策军中尉。因此那时候“中尉”也可用来指代宦官中的首领。而阉人、阉竖、阉宦等则是对宦官的贬义称谓。
另外对父亲的称谓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爸”是人们一以贯之的用法,早在《广雅》就有记载“爸,父他”。正式书面语称谓用“父”,此外还有第“大人”“翁”“家翁”的说法。“家翁”通常指的是一家之长,也就是嫡系中辈分最高者,所以并不是所有父亲都能称为家翁。唐代宗就在调解自己的女儿与女婿郭暧矛盾的时候对亲家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还有《隋书·长孙平传》中说“臣不胜至,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曰:‘不痴不聋,末堪作大家翁。”这里“家翁”意指家族之长。
比较有意思的还有“爷”这个词,其实他最早也在是指父亲而非祖父。唐代《木兰诗》中“阿爷无大儿。”写的就是花木兰的父亲。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耶”就是“爷”是外来词,魏晋以后胡语对汉语有许多影响。刘凤翥《从契丹文排测改语“爷”的来源》中指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学中的“变”均音(出),近于汉字“爷”的发音。契丹语中这个词是鲜卑语借词,两汉时期,汉语中没有“爷”’这个词。鲜卑在内地建立政权后这个词语就影响汉语。《古文苑》卷九收录的《木兰诗》中的“爷”全部作“耶”。根据六书中的形声原则造出了爷(爺)字。上半部分表义,下半部分表音。
“我国字书中首次收录‘爷’字者当推南朝萧梁时期的顾野王于大同九年(543年)撰就的《玉篇》。该书卷三父部有·爷’字,其读音为‘以遮切’,其字义‘俗为父’。即使在造出“爷’字之后,仍有以‘耶’来记录这一单词的情况。例如杜甫的诗《北征》中有‘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的句子。其中的“耶’即指‘父’义的‘爷’。甚至直到辽代还有把爷爷’写作“耶耶’的情况。例如《陈万墓志铭》有‘统和贰抬柒年选定大通,合葬尊翁耶<娘<灰骨,于十一月三日迁殡后立。’<为重复符号,‘耶<’即‘耶耶’亦即‘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