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缩or进步:你会如何离开舒适区的?

咪丫鱼IP属地: 河南
0.063字数 3,230

        越看书,越发现很多书中都提到了很多关于舒适区的问题,当前的发展受限,或者突破自己成就自我的故事到处可见。如何走出第一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如何成就自己?等等议题总会让人心中产生很多涟漪。但在阅读、生活中中也会发现,有人真的做到了,有人只是多了很多抱怨而已。

1 选择题:留在这里?变得不同?

        对我这样的没有主见的人来说,听从别人的意见要比自己思前想后地试图做出一个决定要来的更容易一些,我只要去听从、照做,问题就会解决。所以我的为人处世的水平一直不见长,遇到自己不想多打交道的人,还是漠然相待;遇到自己想要说的话题,还是没有任何顾及该说就说;所以在思想上、行动上的成长和进步相对很多历练自己的人来说,显得特别吝啬。甚至有人调侃:我真的是中年形象少女心,好像这么多年的工作,没有让我现实一点。

        是我心智太弱?其实也不是,根本的原因在于我觉得有主见是个特别辛苦的事情,对我来说,买这件衣服和买那件衣服其实都一样,为什么非要辛苦地取舍?而且取舍,总是要有舍,可是纠结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因为不想舍吗?下定决心去舍弃一样物品,对我来说更是件难事,因为我特别容易看到将要失去的不安和难过。最重要的是,万一做出的决策是不够好的,或者是错误的,那又会怎样?是不是我需要承担这个错误,或者有可能被人埋怨的后果?经历过多次做出决定后遭受埋怨的事情,就像刺一样扎在那里,想想心都是疼的,不是觉得自己的主见不好,就是因为别人的抱怨而觉得委屈。可是最为头疼的是世上没有后悔药,不可能再重来一次重做选择,午夜梦回,那样的疼痛和委屈都会让我流泪。我不喜欢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不要主见是个很好的事情。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日常生活没有下过决断,却总在某些时候会有些我必须去做的决定。比如装修房子的时候,比如买车的时候,花大钱,对我来说更为恐惧。可是老公决定当甩手掌柜,什么事情都要我自行决定,哪怕已经走到了卖家具或者建材市场,哪怕其实可以去看一眼我准备好的备选项,做出ABCD的决定就好的事情,他都不管。我只好咬紧牙关做出我的选择,并且不停地催眠自己这样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不要后悔,不要后悔,一定不要后悔。

        所以,在我的不做决定的舒适区里,我停留的时间越长,内心就越觉得舒服,把选择权交给别人,也就意味着对方要承担责任。而我也不会因为对方做出的决定而感到被支配、被控制,反倒觉得对方帮了自己大忙,所以会心生感激而不去抱怨。这样的结果,就是我遇到问题依然纠结,依然要求助于人,而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提升。

2 离开舒适区:主动还是被迫

        社会变化速度的加剧,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增大,或是外界某些实际情况的改变,总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没有办法保持现状。比如,本来朝九晚五轻松惬意的工作突然改变评价制度,以绩效业绩发工资,还以旧的工作方式就会出现被淘汰的可能,这是因为外界而被迫改变。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租房子吃泡面的生活状态让他觉得不满足,想要房子车子和票子、事业的心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念促进的改变,是自身的因素。相比,哪一种的动力更足?哪一种能让人有更大的不同?

        如果由于外界的环境压力,个体是被动地离开自己的舒适区,那么就会会觉得不安、焦虑、恐惧,甚至愤怒,因为习惯于原有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后,个体内在没有想要改变的想法和欲望,被生硬地从舒适区推进不熟悉的区域,这本身就是对个人意愿的否定和不尊重,同时对于推动离开舒适区的那个人或者环境产生怨恨。在新的环境或领域中感受到的所有的挫折和焦虑、困难和问题都会归结到对方身上,产生强烈的恨意和攻击。如果对方接受了这种攻击,那么个体就会认为对方确实理亏,更加坚信你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拜对方所赐,所以会加剧挫败感和攻击,变本加厉,但会忽略真正可以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契机,这种被动离开无益于个人发展,而且还会造成新的人际矛盾的产生。

        如果对方没有接受这种攻击,或者反击回去,个体会感到更强的挫败和焦虑、恐惧,但这些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就会觉得在新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依靠,从而产生更大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这些感受会促使你寻找更为安全的情境,比如在心理上产生过分依赖而死死地抓住对方,或者在自己居住的房屋里不愿意离开,拒绝工作或者经常辞职,或者拒绝人际交往,表现出强的退缩行为。

        如果被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后,个体能逐渐接受新的环境,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接受就意味着个体能以开放的姿态面对自己将要面临的现实,这种开放的姿态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保障,试着去学习,试着去重新适应新的环境,那么个体就会重新感到安全、自信和舒适,也就是说,个体已经拓展了自己的舒适区,把不舒适的区域也变成了舒适区,自己的领地已经明显增加。这种尝试会使个体的自信心增强,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感降低,从而促使个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现实和人生。

        所以,如果被动离开,需要考虑对方的适应性如何,是“爱一行干一行”的坚持自我的人,还是可以“干一行爱一行”的有变通性的人。而且还要考虑对方的归因方式,是喜欢将困难责任外推,还是更喜欢自我审视和自我发展。如果是后者,一个看似外界的推手,有可能造就一个全新的自我。

        如果是想要主动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个体自然就会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比如在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前,先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如工作调动、辞职、转岗、退休等),经济上准备自己的备用金,社会支持上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客体(或许是内心的自体客体),比如稳定的关系或者可以赖以生存的工作收入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安全感之后,人会敢于探索外部世界。发展心理学中的陌生情境实验,测试孩子的依恋关系,同时也测试了探索的因素主要是母亲的情感支持,有安全源,安全感强的孩子愿意去探索,因为对孩子来说,无论他走多远,妈妈都在原地,这是一种最强大的心理支撑。

        与此同时,愿意主动离开的人也有可能同时思考自己的资本优势是什么?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自己最有可能在哪个方面获得最大的成就?可以利用的人际资本有哪些?可以去学习的别人的经验有哪些?这些都会在主动离开舒适区,寻求不同的人的考虑范畴之内。《精益创业》中强调用最小的成本去试错,《你以为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书中所阐述的原有认知的不足,都是学习的经验。

        主动,是自行选择的,个体往往会勇于承担所有的后果和责任,而被动,也不一定是坏事,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让人受用一生。

3 弹性机制:可进可退

        老人们经常说,做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留有后路,这确实很重要,虽然有些时候我们会说“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比较具有明显的决绝的话语,认为一个人不给自己留有后路,才会破釜沉舟,但更有可能成就自己。因为人的惰性,不到最后,个人内在的潜能就没有办法获得最大程度的挖掘和表达。而只有到绝处,才有可能逢生。

        离开舒适区,进入新的领域,你会觉得焦虑,这种焦虑会使你更加积极主动去做事,去学习新的经验,提高应对能力,从而完成相应的任务和目标。最初的不适感消失之后,我们会体会到较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范围的扩展也很明显,能力的提升也有表现,那么就会体会新的自我,拓展对自我的认知,甚至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个时候的我们会是欣喜的,满足的,幸福的,而且会庆幸自己的第一步踏出来的及时性,当你决定开始的那一刻,就是最早的一刻。但我要说的是,面对竞争、压力,长时间处于学习区,个体成长迅速,但有时也会觉得累,需要休息,那么也要允许自己暂时回到自己最舒适的区域休整,过于急切地想要得到,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退缩。

(1)在你可控的范围内探索

(2)感受自己的焦虑感并想办法去接纳或者应对它

(3)以开放的姿态并去尝试面对新的现实

(4)寻找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5)积极评价和反馈机制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推开一扇窗,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踏实一段新的旅程,可能就是开启了新的人生。离开自己的舒适区,给自己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更大的舞台,逐步成就更优秀的自己或者梦想中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5人点赞
总资产304共写了32.3W字获得1,646个赞共164个粉丝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一页页翻过,一字字读过,到了最后就真的觉得结局已经无所谓,留在生命中...
    Riddle_b663阅读 296评论 0 0
  • 自己使用Python写了一份,在这里可以下载使用。 1、使用环境 xcode7、*.xcworkspace 2、打...
    不会游泳De鱼阅读 2,935评论 11 5
  • 有时候常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所谓的假或者真,不好说,只有真实的内心才能够回答,外在所看到的见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
    cc08阅读 762评论 0 0
  • 可是那户地主家,地主姓杨,是晚清的举人,又颇有经商头脑,所以家里渐渐殷实起来。可是我们这个村子,家家户户世代都是贫...
    慕尧VIVIENNNE阅读 440评论 4 2
  • 【2014年9月24日在自己QQ空间写过的一篇,转过来了,我爱的老三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知道老婆看了之后会...
    李二锤他爸阅读 4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