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根据不同年龄准备合适的食物,并鼓励自主进食,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本章节主要介绍制定婴幼儿一天膳食时间表、确保婴幼儿饮食安全、培养自主进食习惯和定期监测生长曲线四方面的实用建议,逐步实现顺应喂养。
第一节 制定婴幼儿一天膳食时间表
中国营养学会针对7-24月龄婴幼儿提出了相应的一天膳食建议,可参考表:
第二节 确保婴幼儿饮食安全
(1)饮食安全原则
WHO推荐食品安全五大要点:保持清洁;生熟食品分开;彻底做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①保持清洁:辅食制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清洁、卫生,如制作前要洗手、保证制作场地和厨房用品清洁。生吃的水果和蔬菜必须用清洁水彻底洗净,而给与婴幼儿食用的水果和蔬菜应去掉外皮、内核和籽,以保证食品安全。
②生熟食品分开:必须将生的和煮熟的食物分开,以免交叉感染。
③彻底煮熟:保证食物安全最基本的做法是将食物彻底煮熟。因为经过高温烧煮后,绝大多数的病原微生物会被杀灭。但煮熟后的食物仍然有再次被污染的可能,因此准备好的食物应尽快食用。
④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多余的原料或制成的半成品,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保存,不能冷藏时要在2小时内吃完。
⑤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家庭自制婴幼儿辅食时,应选择新鲜、优质、安全的原材料和清洁水。
(2)饮食安全注意事项
家庭中自制婴幼儿辅食时要注意以下5点:
①准备辅食前所用的案板、锅铲、碗勺等炊具要清洁干净;
②选择优质的原材料,原材料应尽可能新鲜,并仔细择选和清洗;
③避免油炸、烧烤等烹饪方法,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④单独制作,或在家庭烹饪食物投放调味品之前,选出部分适合婴幼儿的食物;
⑤现吃现做,没有吃完的辅食不宜再次喂给婴幼儿。
第三节 培养自主进食习惯
(1)意义
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家长应根据其营养需求的变化,有意识地利用婴幼儿感知觉发展,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并逐步训练和培养婴幼儿的自主进食能力。7-24个月辅食添加期婴幼儿可采用顺应喂养模式,即在顺应养育模式框架下进行婴幼儿喂养。顺应喂养意义在于:
①提高婴幼儿对喂养的注意与兴趣;
②增加婴幼儿对饥饿或饱足的内在感受的体会和关注;
③激发婴幼儿以独特和有意义的信号与家长沟通交流;
④促进婴幼儿逐步学会独立进食。
(2)方法
婴幼儿学会自主进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需要反复尝试和练习。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①7-9个月:喜欢抓握,喂养时可以让婴儿抓握和玩弄小勺等餐具;
②10-12个月:能捡起较小的物体,手眼协调熟练,可以尝试让婴儿自己抓着香蕉、煮熟的土豆块或胡萝卜等食物来吃;
③13个月:愿意尝试抓握小勺自己吃饭,但大多数食物会洒落;
④18个月:可以用小勺自己吃饭,但仍有较多食物洒落;
⑤24个月:能用小勺自主进食并较少洒落。
(3)注意事项
①就餐前
·家长给婴幼儿准备的食物要新鲜、安全、有营养,并根据婴幼儿需要及时提供;
·给婴幼儿提供安静、轻松、良好的就餐环境。
②就餐时
·耐心喂养,鼓励婴幼儿进食,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应由婴幼儿自主决定,不强迫喂养;
·鼓励并协助婴幼儿自己进食,可以鼓励婴幼儿手抓食物自己吃,或者让婴幼儿学习使用餐具,以培养进餐兴趣;
·不看电视、玩玩具等,以免分散婴幼儿对进食和食物的注意力;
·婴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每次进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家长要与婴幼儿保持面对面,要有充分的交流;
·家长应对食物和进食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宜将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
·以身作则,家长应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餐习惯,成为婴幼儿的榜样。
③就餐后
·未吃完的辅食应及时处理,不宜再次喂给婴幼儿。
·10-24个月的婴幼儿除了和家人一起进食一日三餐外,在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间,以及临睡前各安排一次点心。
第四节 定期监测生长曲线
婴幼儿健康的生长模式是适度、平稳生长的。如果婴幼儿生长过快,则会增加儿童期和成年后罹患肥胖及其他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如果婴幼儿生长过慢,容易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定期监测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指标主要是身高/身长、体重和头围。推荐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曲线。家长可以按照月龄,将婴幼儿的身高/身长、体重和头围标记在曲线上,然后把所有的点连成线,那么这个曲线就是每个婴幼儿的个体化生长发育曲线。每隔三个月给婴幼儿监测体格发育的指标,如果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超重、肥胖以及各种慢性病,应该增加监测的频率。
婴幼儿生长存在个体差异,会有阶段性波动。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体重增长可能低于配方奶喂养儿,但只要婴幼儿体重增长处于正常的生长曲线轨迹,即是健康的生长状态。因此,家长不必过多对比其他婴幼儿生长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