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自由,把他当大人看。
当孩子有所意识的时候,他就希望有自己的自由,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由表达……
小孩子被带出来玩时,大人总会不由自主的指挥和帮忙。“快,叫叔叔!”,开朗的小孩会叫,大家就开心得一片哈哈声。小孩不开心或害羞一些,不叫,大人们就会陷入尴尬,不得不和小朋友谈两句来化解,“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你几岁啦?”小孩还不会说话的大人代为回答无可厚非,但如果小孩已经会回答了,我们大人就不要再代为回答了。尊重他,他有答或不答,答什么的自由,而且往往由孩子自己回答问题他能给出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他们本身就想象力丰富。
把他当大人看,意味着你不能总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去评判他的行为。如果你总是盯着他,当他表现好时,你会心花怒放,忍不住夸赞;当他表现不好时,你又忍不住去批评甚至打骂。他的行为最终会常态化,他最终是一个普通人,所有的你眼里的“奇迹”有一天不再是奇迹,再没有人关注他的时候,他还有那样的表现力,那样的活力吗?还会那样在成长之路上,经历人人都会犯的过错时兢兢业业担惊受怕吗?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吧!
如果一个男孩子选择了一样你认为女孩子才玩的玩具或者女孩子选择了男孩子的玩具或运动项目,大人不应该去“纠正”他,他们应该平等地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形成他们自己的喜好。
当你的心思就放在一个人身上时,做出评判是不由自主的一定会发生的事,揣测他预估他阻止他呵斥他控制他……把他当大人,意味着你得降低自己对他的控制欲。父母应该给他最多的是建议,其次是帮助。但不要混淆了建议和决定两者,建议是只建议,决定权在他本人,他可以接受建议也可以拒绝你的建议,希望你不要因为他的拒绝而恼怒,进而强制帮他做决定。就好像你的朋友向你抱怨吐苦水,你会跟他一起抱怨或是开导他,但你一定不会指挥他该怎样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他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决定,虽然可能不合你意,但你也只能支持他祝福他。一个经常被强制做决定的人,会朝两个极端发展:要么自己完全做不了决定,万事都要征询外界帮助,从众;或者就反抗到底,虽然你的建议很好,但只要是你建议的,我就不听,不惜一切对着干,哪怕付出惨重代价
当他独处时,不必打扰他。
人更多的是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没有人关注也没有人评判,每一个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遵从内心,没有好坏。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父母都不应该给得太多,想想如果你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人当即为你做出点评,你是什么感觉?当孩子沉浸在一种场景中时,他可能在一个人静静地玩,也可能在跟玩具熊或小狗狗亲切交流,更或者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如果你发现他进入了这种状态,全神贯注,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那就去做你的事,不要打扰他,也不要刻意去改变周围的环境,就让它们按照它们自然的程序照常地发生,更不要叫一声“宝贝,你在做什么呀?”你的问题可以等他从那种状态出来后再问。当他越能沉浸在一件事中,他就越有专注力。他的专注力越强,对他所关注的事物的认知和思考就更深刻,更全面,在应对事件时表现得更沉着冷静。如果你常常打扰他,他就习惯被打扰,没有外人陪伴,他无法安心玩耍和学习,在性格上也更浮躁一些。
打断小朋友的沉浸状态,还有可能吓到他。有那么一两回,我下班回家,小王在窗户边一个人玩,外婆见他对我的开门关门完全没反应,就叫一声:“小蘑菇,妈妈回来了!”外婆的话还没说完,他就被吓得尖叫着扔掉手头的东西向外婆跑去。
尊重他,让他做想做的事,不要逼他做不愿意做的事。
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你一半的基因,更重要的是他是独立个体,把他当普通人对待,而不是精英。我说的是你的态度,而无关他是普通人还是精英。即便他是人中龙凤,朝夕和他相处的父母或朋友眼中他仍是普通人,否则你想想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他该怎样活?他是清华北大的优秀生,清华北大每年都有选优评奖;他是科学家,他还要和其他科学家竞争;他是政治家,他还要和其他政治家博弈;他是总统,全世界活着的总统也有几百个,加上那些副总统,还有历史上的人物,他也只是诺大群人中的一员……没有人能够特殊到他不经历世间最普通的情感。
当小孩子想做什么事情时,只要不是害人害已之事,他想折腾就让他去折腾。对于他不想做的事,就好像你自己一样,也有口胃不好的时候,也有放纵的时候,也会在吃逛吃逛的道路上刹不住车……小孩也有偷懒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不想听话的时候……如果他的某样表现使你难堪,让你心塞,确认这不是他的常态就随他好了。总之一句话,不要勉强他做他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事。你一定要让他这样那样,你累他也累还不利于亲子关系,逼到最后谁也没捞着好!
最后,你要保持冷静
理性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
对一些事情不必过于执着,要求周遭一切都一定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不能强迫孩子事事完美,你认为的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呢。高智商父母的孩子也可能只有普通智商。所以才会说因材施教,不要主观地把他当精英来训练,也不要把他当低能来照顾。
很多事情,你需要实事求是,不能人云亦云。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一棵伟岸的树?有人把条条框框的东西比喻成一把砍刀,把人比喻成一棵树,一棵树在成长的时候,会长出各个方向的枝丫,如果没有砍刀的作用,那棵树就成不了材,永远不能笔直不能挺拔。这很好!从观赏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拥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栋梁,但是有没有人去问过树的想法,有没有人去考虑过树的品种问题。树长出枝丫是为了更多的吸收阳光雨露,砍掉它们就迫使这棵树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向上生长,但向上生长就一定好吗?就一定能高大挺拔吗?如果所有的树都向上生长,你能想象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吗?还有你乘凉的地方吗?还有你要采的果实吗?还有漂亮的庭院树吗?……如果它天生就是一棵灌木,你砍来剪去也就白费力了,反而让它受尽折腾还变得没有一点价值,连绿篱都做不了,连一朵花都开不了,连一个老鼠窝都不会去落脚……如果他不愿站在舞台中央,在台下做一个为他人鼓掌的观众,也一样得到了快乐呀!
所以在小孩的教育问题上,我不主张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自由和行为。为他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在全家人中,他的待遇不要最好,也不要最差。在雨林中的植物水养充足,长势自然好,吸引蛙鸟虫兽,但它们也要面对争夺阳光的竞争,要么努力向上,要么适应阴暗。在沙漠中由于气候干旱,动植物想出各种保水保湿的方法和策略。它们面临各自的危机和逆境,进化得各有特色,各自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最终都得以生存繁衍。对于这些动植物来说,生存环境坏吗?不,这些恰恰是它们需要的,这样的环境才能成就这样多样的生态!
有毒的植物,伤害农作物的昆虫他们本身有好坏吗?他们的“有害”或“无用”只是站在人类希望利用他们,从他们身上得到方便的角度来说的,无论你给他的评价是好是坏,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除非你有所行动,他们才会因你受伤。但人不一样,只要你给出一个负面的评价,就有人受伤,他可能被中伤,但你一定早已受伤。你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塑造他,你的每次不满都在和自己生气,给自己增加负累,你不能控制这个世界,眼前竟然连一个孩子也无法掌控。其实真正需要掌控的是你自己。
为什么说离你最近的人伤你最深,越是爱你的人伤你越深?因为他就在你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在对你施加影响,好的坏的通通无保留,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他们无从分辨好坏,也无法拒绝好坏,父母就是他们的模仿的对象,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一个人的童年遭遇会塑造他的内在,他的潜意识、你的应激反应、他的条件反射,他的性格、他为人处事的风格……虽然“我”是我的经历所产生的意识的总和,但那又不是真正的“我”,我也可以摆脱我的经历对我所产生的影响,古往今来,真正得道的人屈指可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对孩子冷静一点,温柔一点,少一点伤害,拒绝暴力。
多反问自己。这件事本身有好坏吗,对你的孩子有伤害吗,对其他人有伤害吗?有触犯道德底线吗?我自己能做到吗?
寻求本质,找到解决之道。
小孩什么都懂,他是能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能听懂的层面。但是囿于他的表达能力,他需要你给他一个概念。当他痛哭时,你得帮他简短地指出他的感受以及可能的需要。烫!辣!痛!痒!水!抠!药!热!冷!穿!脱!……借助这些简单几个字的表达,大人能理解他他就不会随意乱哭。也有一些情况大人无法判断他所遇到的问题,只能多观察多询问,找不出原因就只能干瞪眼。对于孩子的哭闹,大人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能一味地哄。如果一个病人阑尾炎发作,疼得又哭又在地上打滚,医生会对他说“因为你是大人,你乖你懂事,所以不应该哭不应该打滚”吗?医生会很冷静地给他检查,然后给出一个更疼的建议:做手术!不管多疼,患者接受医生的建议,因为它能解决问题。同样,小孩子不会无故哭闹,他总是有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情绪上的不爽快,但他表达不好或者没人理解他帮助他,哭也他别无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了。
开辟私人空间,提高个人修养。
如果你有100%的激情,不要把它全部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中,请保留一点给自己。工作会有退休的一天,儿女会有离开的一天,你需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和自己和谐相处。如果有一天,朋友、爱人、儿女都不在你身边,你将一个人孤独面对时间等待终老,你是否可以走出来融入到另外的圈子或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时光里,能享受而不是度日如年的备受折磨?
思考自身问题,将你的眼光从孩子那里抽离出来。你需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留一片独处的天地。很多人说:我想做某人件事,但是我现在没时间。你静下来认真想想,你想要做的事难道都没有那些占据你时间的任何一件事有价值吗?如果到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想要做的事始终没做成,而那些不想做的事却一再重复,你愿意再那样度过一生吗?
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你也不至于迷失自我。很好的一个例子,我姐姐和她儿子,她自怀孕就放下工作亲自将孩子抚养到上幼儿园才再次回到职场。她一切都亲力亲为,有时累得心烦气燥,对儿子和老公大吼大叫,但老公好像总是忘记她一再吩咐的事情,而孩子也像她一样一遇到点麻烦就没有耐心去解决,大人不帮忙就又哭又摔,她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自己的胃。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煮好吃的,但他好像总是不领情,这个不想吃那个不喜欢,每顿饭后总要剩下,她痛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总把孩子的剩汤剩饭全部扫荡进自己的胃里。17年下半年,我邀请她到我家来,姐妹母亲我们三个终于又重聚在了一个屋檐下,生活很是开心。虽然在这样融洽的环境里(或者表面看似融洽),她三岁的儿子每天都会惹怒她,母子俩为一点小事甚至怄气几小时。我和姐姐小时打架骂架的情形好像又出现了,她对儿子可一点不比那时对我更大气,她变得更容易受伤更敏感更容易被触怒。而她整个人在这三年间还曾因为和儿子丈夫生气怄气而导致气血不畅去看医生调理,比感冒的次数还多!明明她已经吃好了,在儿子下桌时,她又将儿子没吃完的半碗饭菜汤的混合物通通收拾吃掉,她也向我抱怨她的体重自从生产后就没有降下来过,回到从前是不可能了。我见她每天面对儿子怒气很甚,又为自己的体重体型苦恼不堪,遂建议她在我这里玩的三个月可以好好地锻炼一番,大学里车辆少环境好,小孩出行也安全放心得多。
第一天我们三代四口人一同到了操场,姐姐才开始放开腿,她儿子就慌了,跟在后面追了好远,直到追不到,哭得痛彻心痱,无论我们提前告诉她妈妈会转着圈跑回来还是当场让他看妈妈不会离开他的视线,都没有用……他在之前的日子里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的情况好了很多,甚至会在我们的怂恿下等到妈妈再次跑回来时喊口令“一二一!一二一!……”。用不了一周他已经完全放心了,知道妈妈在做什么,不会突然丢下他不见了,于是他在开始时和妈妈一起跑步一段距离,然后跑不动了就停下来自己到操场一旁的健身器材那里去玩。
刚开始姐姐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买了一辆三轮推推车用于推小孩出门,我当时非常惊讶,三岁的小孩还要坐车里被推着出门的吗?那不是婴幼儿车吗?原来那孩子在浙江人多车多的地方生活,出门一直都是被抱着推着的多,自己走在路上蹦蹦跳跳的让人担心所以很少下地,即便下地,由于他平时运动量少,也走不了多远。我们每晚带他去一个大楼前的广场上玩,这里远近村落的小朋友都来玩,广场上估计两三百名小朋友,保安巡逻不让车辆入内,保障小朋友的安全。小侄子在广场上结交了朋友,互相追逐嬉闹,后来他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他不厌其烦地爬楼梯,然后从另一个车道上跑下来,一晚上重复无数次,直到满头大汗,全身湿透。大概一个多月后,他的推推车就再也没推出过门,扔杂物间了。
姐姐和小侄在我家住了三个月,他们离开时两人都有了很大变化,小孩眼睛上的霰粒肿莫名地好了,而姐姐也收获了一个好体型,回到浙江后她仍然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如今两年过去了,她说她有了自己的运动时间后,心情好了很多,小孩少挨了很多骂,而自己在饮食方面的习惯也变得更健康了!运动不仅能调身,也能调心。
不同的性格的人,遇到同样的事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我很平静很逻辑很理性,但实际上这些是种种探索和反复试错后对我们家孩子适用的方法罢了,鬼知道我在这些言辞之外还经历了什么!事物没有好坏,它的好坏取决于你的看法以及如何运用,就像原子弹和毒品一样,不同的人将它们用在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好坏就会转变。方法没有对错,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否则再好的理论无法用于实践也是枉然。可能我的某些做法你会觉得残忍或不近人情,你可以不接受或反对。只要你认为对的,那你就坚持自己的原则,贯彻到底。一万个家庭有一万种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才会有形形色色的孩子,变化多样的人格,才会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说“待娃”而不是“带娃”,是因为除了他的弱小,需要我们照顾外,更多时候我们大人应该和他们平等相待,甚至在诸多方面,还要向他们学习。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在此不做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