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
小聪明是对事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的。如果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而是以整个人生来衡,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非常好。
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社会其实是一个责任说不太清的世界。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社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背后又有一些非常简单的规律。我研究犯罪心理学三十多年,这给了我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使我更多地关注人的问题的由来。我发现,所有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腐败问题,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案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
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更要明确是行为者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指责社会。社会只是你、我、他共同活动的一个平台或空间,大家其实都对社会有责任,而不是社会对具体的人有责任。所以,指责社会其实没有意义,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这个社会拔出去。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活动的社会平台的关系搞清楚。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由此可见,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人的未来走向。人都是被养出来的,所以早年的抚养方式很重要。我有个总结: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孩子会动手打人,意味着什么?有人在家里打过他。如果孩子做错事了,父母不是打他,而是蹲下来看着他,或者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却严肃地问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父母这样处理问题,孩子出去就不会打人了,而是会跟人好好沟通。
所以,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