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5 00:53:0420
五月,叙事者一起捧读《静悄悄的革命》,说实话,对于这样权威性的教育学理论,因为水平有限,读起来吃力,所以我是排斥的。但看了译者的建议:“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带着将信将疑的心理,我踏上了阅读之旅,随作者一道欣赏了一个个教室里怡人的风景,观赏了一场场静悄悄的革命。读罢全书,我被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所感动,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所启迪,被同行们的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作者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支撑着我们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这三点。”佐藤学先生在作者新序里这样写道。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变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推进。
在“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一章中,作者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而我们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回顾自己的教学,我又何偿不是这样呢?好在读了这本书,作者对症下药,给出了良方,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也给我以启迪。比如,在“主体性的假象”中,我的教室里所呈现的特征也是小学“闹哄哄”,中学“静悄悄”,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读罢此文豁然开朗!原来都是虚假性主体惹得祸!要治此病,我们须拥有一个“用心倾听的教室”。又如,在“超越‘主体性’神话”中,作者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是“被动的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双方的交流为中心。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教师的上课方式或者讲课方式,都应是激发孩子思考、倾听、应答的愿望。同时也知道了“自主性”、“主体性”或“努力”、“欲求”等并不是学习的本质。再比如,在“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中,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当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教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有教师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极少有教师认为以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为轴心所构成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也可以说,教师的全身心还没有对每个敞开,没有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相互应答。”,读到这里,我明白了所谓充满灵性的课堂,有着生命润泽的教室,就是彼此身心敞开,彼此心意相通,彼此的情感相应,彼此的生命编织……
愈往下读,我愈是喜欢,愈是相见恨晚,愈是爱不释手。正如译者序中所问“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教育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以前所有的迷茫和困惑在这里都可找到答案,这些观点和案例是如此地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每看到一个观点、一个事例,总免不了把自己的思想与教学往上靠,感觉作者就是我们的幻影,他总能准确无误地指出我们的问题。作为教育理论的践行者,我们一线的校长、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呢?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我们更应看清自己应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积极投身到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去,让课堂变得美好,让教室变得润泽,让教育变得完整幸福!
让我们一起“深度拥有”《静悄悄的革命》,前行的路上以心灵塑造心灵,用幸福栽培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