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非不悦先生之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先生说:“力量不足,半路休息些时,现在你是划下界线不再向前呀!”
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1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典籍记载
有一回孟武伯问孔子说:"冉有是否能够办政治?"孔子就回答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就是说冉求可以在诸侯国当邑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这也就表示说;冉有他很有政治才华。而政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办好政治必须具备各种才能。像子贡通达物理,以及子路的果敢、果决,都是办政事的好人才;而冉有他在政治上的天赋,主要是多才多艺。
像有一次季康子就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就是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及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可见冉求的才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而且他能够受到当政者的赏识,有机会出来办理政事,虽然冉有跟子路同样有政治才华,同属政事科,但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子路是较果敢、果决,冉有比较退让。也因此孔子对子路、冉有的教导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说同样听到一件合于义礼的事,孔子对子路说要请教父兄才可以去做;而对冉有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这表示冉有天性较迟缓、稳重,所以孔子鼓励他要勇于实行,而子路因为好勇胜人,所以抑制他退让些。冉有不仅在办事上如此,在求道方面,也显出他谦退的个性。像有一回,冉有就跟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的道,实在是我能力不到啊!”孔子即鼓励、指正他说:"能力不够总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现在自己却先为自己划定一个范围,停在那里不前进呀!"可见冉有并不是没有能力求道,且说孔子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所以才那么鼓励他。由于冉有这种谦退的个性,有时在办事上,难免会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形。如有一次,公西华出使齐,他替公西华的母亲申请“安家费”,所给的数目超过孔子所说的很多倍,虽然他是一番好意,但如此则不合中道,因“君子可周济穷迫的人,而不使富有的更富有”。
虽然,在冉求的简介里,会说冉求是一个谦虚的人,对于自己的能力比较低估,在提及这一段话时,会说是冉求对于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孔子在安慰鼓励冉求相信自己的能力。
可是我看到这段话时感受到的是:冉求并不是什么谦虚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这里我看到他对于孔子的一些思想不以为然的感觉,所以,会轻描淡写的说自己力有不及,孔子也不是暖心安慰他,而是生气的表达你就是不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