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之后,再无年味
隆冬的夜,寒意顺着窗缝悄然潜入。前天晚上,儿子亮晶晶的眼眸里闪烁着期待,雀跃地问我:“今年年夜饭怎么安排呀?去年那满满一桌菜,好几道都超好吃,感觉现在都有年味啦!”他越说越激动,脸颊因兴奋泛起红晕。
瞧着儿子眉飞色舞、对年味长谈短论的模样,我下意识轻轻拍了下他后脑勺,眼神里不自觉流露出一丝不屑,心里默默吐槽:“年味?现在还找年味,省省吧,如今哪还有真正的年味?别瞎闹了,说出去都能让人笑掉大牙。要是真笑出个好歹,难不成你还负责?”
有人说,如今过年依旧热闹非凡,年味十足。可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变了味的年味罢了。在污染指数居高不下的今天,真正的年味,哪还有立足之地,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再难找回。
到底什么才是记忆深处的年味呢?我闭上双眼,努力回溯,让思绪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慢慢地,那熟悉却又久违的年味,像被唤醒的精灵,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
从腊月初一开始,孩子们便掰着稚嫩的手指头,嘴里哼着“月儿圆,月儿圆,莫拉(没了)月儿过年”,满心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年味,就在这翘首以盼中,如春日的种子,悄然种下。“腊七腊八,出门冻傻”,当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入口,暖意顺着喉咙传遍全身,年味就如同破土的嫩芽,有了最初的模样。
在农村,家家户户养猪,过年杀猪是头等大事。杀猪时,便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刻。小伙伴们围在一旁,忙前忙后,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捡起丢在一旁的猪蹄趾甲,仔细挑出完好无损的,接着小心翼翼地收集散落的猪油,把猪趾甲塞得满满当当,再插上事先搓好的棉花灯捻。眨眼间,一盏自制油灯便大功告成。随后,神气十足地一手举着油灯,一手用木棍挑着大人吹好的猪尿脬,大摇大摆招摇过市。所到之处,年味四溢。
提及年味,华北第一大集——南佐大集的“年三集”(腊月十六、腊月二十一、腊月二十六)绝对不容错过。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纷纷在这三天赶来置办年货。热辣滚烫的南佐大集上,南来北往,摩肩接踵的人群,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摊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年货,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讨价还价声、吆喝叫卖声,还有大冷天里光着膀子卖炮的汉子,公路两旁绵延足有二里长的自行车长龙......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浓浓的年味。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带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使命上天述职,年味也随之逐渐升温,螺旋式增长。腊月二十四,全家老少齐上阵,清扫房梁上沉积一年的尘土,拂去旮旯角的蜘蛛网......当屋子焕然一新,年味也趁机弥漫全屋,再也不肯离去。
诚然,年味恰似腊月二十五那由非转基因黄豆、石磨细细研磨、卤水精心点化的纯手工豆腐所承载的醇厚韵味。制作豆浆时,推着石磨一圈又一圈地缓缓前行,那“吱呀”作响的石磨声,是年味的序曲;用100度的天然矿泉水倒入豆浆,再用擀面杖搅起的层层泡沫,是年味的点缀;冻肿带裂的双手揉豆腐时,丝丝胀疼的感觉,用马勺点豆腐时的妙手回春,更是年味的精妙一笔;而小孩在豆腐入口前那眼巴巴的漫长等待,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渴望,这期盼的眼神,也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温馨画面。
“二十七,粉糕米”,在老家,腊月二十七雷打不动地要蒸年糕。用绿色黍子米、无毒大枣,在大铁锅里,以柴火灶精心烹制。当热气腾腾的年糕新鲜出锅,那香甜软糯的气息,瞬间让年味变得更加有模有样,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就这样,年味越来越浓,到了年三十达到次高潮。红红火火的对联、一尘不染的房前屋后和大街小巷、挂满墙的年画、那句千叮咛万嘱咐的“明天长了一岁”,皆是年味。经过二十八剁肉馅、二十九调肉馅、三十早上尝肉馅,再用山药面包成的黑饺子,亦是年味。还有那珍藏在记忆深处堪称非遗的绝色美味——用花生油炸的大红袍柿子片,虽不及点明烧香那般轰轰烈烈,却也称得上是年味中的小确幸,当那甜脆可口、回味无穷的炸柿片入口时,年味瞬间在舌尖上绽放。
伴随着除旧迎新的鞭炮声,人们匆匆吃过大年五更的白饺子,街上的拜年大军早已集结完毕。拜年先锋自然是身着新衣的孩子们,他们摇头晃脑地拿着鞭炮头前开道,遇见狗挡路便扔一个鞭炮,扫清障碍,待呼啦啦跪倒一片,一声清脆响亮的“拜年了”,便如同点睛之笔,将年味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潮。这一拜,不仅是小辈对长辈的新年问候,更是一场心灵与情感的深度交融。在这一刻,孩子们不用再为作业烦恼,青年男女也暂别催婚的唠叨,家庭里曾有的龃龉、邻里间过往的争执、乡亲们多年的心结,都在这拜年声中烟消云散、趋于和解,这便是年味的魅力所在,亦是我心中真正的年味高潮。
心心念念的年味,如同悠扬的乐章,经久不息,余音绕梁,又像一只灵动的蝴蝶,轻盈地穿梭在岁月的缝隙间,迟迟不肯离去,仿佛还想再多停留一会儿,与人们再多亲近几分。
年味,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月初二去舅舅家,背着的馍馍篮子里,装满了一家人对亲情的期盼;初六叫姑姑,在黑咕隆咚的小屋里吃着豆腐饺子,那是亲情的味道;正月十二烤柏灵火,嘴里含着驴巴蛋,偷听老鼠娶媳妇的传说,充满了童趣与神秘;正月十五,五彩斑斓的花灯下,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月十六,大戏开唱,卖锭葫芦糖的小贩扯着嗓子叫卖:“有红里,有绿里,掏钱买里如意里”,这质朴的吆喝声,在空气中飘荡,为年味增添了几分烟火气。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处处藏着浓浓的年味,即便岁月流转,也始终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兜兜转转,闹腾了近两个月的年味,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给人们带来无尽欢乐。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吃了龙须面和龙耳饺子,剃了龙头后,它才像是完成使命的舞者,缓缓谢幕,偃旗息鼓,马放南山,等待来年再次回归,与人们重逢,续写新春的故事。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年味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那些温暖的片段、美好的回忆,却永远镌刻在心底。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传承,年味便会一直延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