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
对于创作者来说尤其如此。
历来往往伟大的作品都是在作者人生失意的时候创作。
文学和艺术创作尤其如此。
伟大如李白,写出了多少精绝古今的诗篇,大多数也都是在被贬之后。
如果他继续待在翰林院里做个供奉,接受着皇帝的恩宠,恐怕也不会诞生出中国汉字的巅峰之作。
杜甫不是一生疾苦,恐怕也不会写出三吏三别那些具有“史诗级”意义的作品。
苏东坡数次被贬,从杭州一直到海南,其文学艺术创作却更加趋于化境。
人生失意状态下的作品或许更加趋近于人类的悲剧原色,也更有深刻而打动人心的力量,从而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共鸣。
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人生的不如意其实算是被动的驱赶着他们“走出创作的舒适区”,往更广大更深刻的地方而去,通过他们自身的遭遇去为人间芸芸众生代笔。
这也有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思了。
对于读者来说,相对于人生的高峰体验来说,更多能引发共鸣的,其实是低谷体验。
没有几个人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体验,却大都有过“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的孤零之感。
很少有人体会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意,绝大多数人却有“常怀千岁忧”的愁苦。
人在伤心失意时,最需要寻找心灵的共鸣。
离别之苦,失恋之殇,落榜之痛,丧亲之悲,庸碌之愁,那些我们所经历的,原来古人也全都经历过。
于是一代代无数的失意之人不断传诵着那些“失意之作”,那些作品也和人类永恒的悲剧底色一样绵延不绝,流唱千古。
开心得意的时候,则大都比较随意,“人生得意须尽欢”或者“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都无所谓了。
我个人极为喜欢那些“失意之作”,这也许和我悲观的性格有关系,但往往那些作品中却有一种深沉而隽永的美感,每次读起来,那一刻都有一种“我好像变成了诗人本人”的感觉。
其中张继的《枫桥夜泊》尤为喜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要表达的很简单:一个落榜考生失眠了。
然而也就是这样一首看似简单的诗,却让张继得以流芳百世。
张继据说一生也创作了三五十首记录在案的诗作,但如果没有这首诗,他在唐代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连根鸡毛都都算不上。
有人赞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说“孤篇盖全唐”,可以说《枫桥夜泊》就是“孤篇留千古”之作。
从诗本身来说,春江这首诗确实够华丽够出彩,可你看《枫桥夜泊》这首诗,也就这个样子,看着平淡无奇,然而要论历史地位和文学造诣,恐不在春江之下。
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辙韵,深刻的思想,超凡的想象等等这些,固然是一首好作品重要的衡量尺度,但同时又有一种作品,超乎了这些标尺之外,用最平凡的字眼,最简单的意向,最普通的情感,也能创造出最伟大的作品。
汉字之博大深邃,由此可见一斑。
今日推荐:张继《枫桥夜泊》
推荐理由:每次读着,就仿佛自己变成了张继,回到了姑苏城外的那个夜晚——落榜的少年夜宿船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起身出了船舱,久久立在船头,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荡漾的江水,悠远的钟声,一切突然凝固了,千万年也化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