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刘禅是个胖乎乎的没出息的皇帝,这两天在《得到》的栏目中看到两篇文章《刘禅为何“乐不思蜀”》和《阿斗真的扶不起么》,蓦然发现,刘禅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历史上对他的诟病主要是诸葛亮一死,他就投降了魏国。细想当时情形,蜀国在和魏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只有三种选择,要么联吴抗曹,要么南迁国都,要么苟且求活,他选择了第三种。东吴实力不比当年,联合东吴不过是苟延残喘;至于迁都,不是长久之计。刘禅琢磨,此时蜀国朝廷毫无斗志,干脆投降好了,代价最小,保全蜀地百姓,自己也落个好结局。(有一派观点认为刘禅是故意投降魏国,让邓艾、钟会自相残杀。)还有人批评刘禅不追谥恩重如山的赵云,这个真怪不得他,他是继承了父亲刘备对赵云的待遇,后来姜维等人提出来,他立刻照办。
有几件事可以证明刘禅非等闲之辈。
怀柔拉拢手段高明。魏国大将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他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掉的,他能逃到蜀国来,已是走投无路了。但刘禅在接见他时,却只淡淡地说:“你父亲是被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谋害的。”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
顾全大局。一方面,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和诸葛亮和平相处。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俨然严父,醉心于北伐,排挤李严,不用心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处处架空刘禅,北伐前还派心腹黄元监管刘禅。换位思考,你如果是刘禅,肯定会有不爽,但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从大局出发。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同时废除丞相制度。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相互制衡。李邈趁诸葛亮去世,上书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想迎合刘禅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另一方面,判断力强。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说两句题外话,魏延是个人才,在北伐中屡提出新创见,诸葛亮重用他,或许历史将改写。)
扮猪吃虎,察言观色水平高。刘禅投降后,被曹魏封为安乐公,可是刘禅很快看出来,魏国的实权在司马昭手里,并且司马昭对他很不放心。果然,司马昭情刘禅吃饭,故意让人演出蜀国曲目,还让蜀国降将触景生情,就是想试探刘禅反应,问他想不想蜀国。刘禅装疯卖傻地说道:“这地方这么好,还想什么蜀国。”随侍刘禅的郤正觉得看下下去,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道:“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刘禅在这件事情上看得很明白,司马昭就是不希望他有思念蜀国的事情,并且越昏庸越好。
总之,刘禅比我们想象中要聪明,要能干。刘禅在蜀国最弱的时候接盘,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做不到的。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如果换个好时期,很有可能是一代英主。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