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那天,朋友圈都在刷立秋。于我,中国传统的24个节气中,立秋是最深刻的。
记得懂事起一直到大学毕业,每年的暑假,有一半日子基本上是农忙。小时候的老家,天是蓝的,水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吃的饭菜基本上都是自己种的。父母是特别勤劳的农民,除了种植各种蔬菜瓜果,还要一年种两季稻谷,早稻和晚稻。早稻的种植在开春后,印象中天气还比较冷,从翻耕开满紫色花朵的草籽畈田开始。一想起小时候漫田的紫色草籽花,我就特别怀念草籽这种曾经一文不值却又鲜美无比的植物。小时候,随便哪个田里采一把,拿回家炒年糕,现在回味起来都直咽口水。只可惜长大了,吃遍了各色酒店,再也没吃过如此鲜嫩可口的草籽。好像一说到吃的便滔滔不绝。于我,对于立秋的记忆,便是晚稻的播种。那时的我,暑假中的大部分,除了中午偷跑出去摸螺丝,偷桃子之外,基本上干的就是帮父母割稻,打稻,晒谷和插秧种晚稻。那时一家四口人,种了三亩多的田。暑假最热的时候正是农忙季节。为了避开中午的炎热,我们会在早上四点左右,天微微亮被父母叫起,带上一大壶凉茶水踏着晨曦出门去割稻子。半上午饿了吃点芝麻饼,那时一两块钱一包的芝麻饼可是难得吃一次的好零食。村子里的人见我们姐妹俩都会夸我们勤劳。可是我和妹妹都知道,父母是为了省点钱不愿叫帮工,而我和妹妹是被父母拖着干活没办法,那时父母真的很辛苦。在一整天的劳作中,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于我们姐妹俩,最开心的莫过于有小版骑自行车带一个小木箱来田头叫卖白糖棒冰,父母会给我们每人买一支作为奖励。记忆里的那抹甜似乎比现在的哈根达斯美味一百倍。收割完就要插秧。我一直记得父亲的话,晚稻一定要在立秋关之前插完,否则会影响收成。小时候从不关心24节气,立秋于我是插播晚稻最迟的日子,这是我对立秋的理解,而不是现在一叶知秋,贴秋膘,暑去秋凉。也是在那时起,我和妹妹都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从我们这辈子开始,不要再做一个农民,因为做一个农民真的好辛苦(现在想想,做个农民也挺好的,但必须是个有知识的农民)。所以每年立秋,都会感慨一番,而如今,我倒是非常感谢儿时的这段时光,算不上苦难,但确实是我努力的原动力。
很多人都说现在是拼爹的时代,学习有什么用,寒门再难出人才。于我,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虽然没能考取我心目中的大学,但确实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当时我没能考上大学,也许我现在还在某个工厂里打工。正是有了这一纸文凭,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型国企,第二份工作是知名外企。回想我在外企的岁月,同事领导都劝我先买车方便开展工作(那时公司收入可以,有车贴),而我的内心一直明白,我只有在绍兴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一个正真意义上的城里人,我也羡慕别人有车一族的潇洒,但我宁愿骑个电瓶车晒得黝黑也要先买房。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生下来连个真正的家都没有。而如今,似乎一切都如愿以偿地行进中。回首一路走来的艰辛,但心中的坚持都得偿所愿。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