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小米&鲸北晨
前几天,霍金离开这个世界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内心起了些许波澜。
秀秀(明明的高中同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直博,目前在意大利交流)说:“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霍金的去世并不意味着什么,但对我来说,他一直是我的灯塔。”
霍金的去世,对于我们这些不了解物理的人来说,不知道究竟损失了多少个亿。但这几天从朋友圈刷屏的文章中,我由衷觉得:霍金,太厉害了。
但很多人跳出来说,你都不了解霍金,不了解物理,凭什么去怀念霍金?
霍金研究的领域,我们或许不懂,就像我读过《时间简史》,但对于他研究的那个世界依然所知甚少。但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我们不谈他的成就,他的精神就一直鼓励着我们。
对于他的去世,只要内心有感慨,都是真情流露,都值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纪念。
从微信公众号写作跟热点的角度,霍金去世算是过时的消息,不用写了,写了也不会有太多人看。但从个人情感来讲,我们依然想要写写他。
也许用尽一辈子的时间,我都读不懂他的理论。但他对面对生活的态度,我非常佩服。
霍金,21岁被查出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成为“渐冻人”。作为身患“绝症”的人,原来被判了“死刑”,但他没有放弃生活,身体被困在轮椅上,但内心一直保持着对宇宙的好奇。
他说:“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
霍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驱使着他不断前进,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纯粹地靠着好奇心活了一辈子。
这让我想到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其中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自我提高内驱力:要求凭借自己胜任的才能和工作成绩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附属内驱力:是为了保持其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霍金真是渴望了解宇宙,认知内驱力不断驱使他与死亡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因为病痛而放弃对宇宙的探索。这种强大的好奇心,支撑起来的灵魂真是让死神都感到畏惧。
霍金像是一直在提醒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不是单向度的,人除了生活,还能向往宇宙。
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死了却一直活着,活在我们的心中。但始终不能忘记的是,保持好奇,一直前行。
这或许是很多人无法成为霍金的原因,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活在别人为自己安排的价值观中;有些人知道自己的初心,怀揣对世界的向往,但却在生活中早已丧失了热情,而将眼睛向下。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依靠附属内驱力而活着,依靠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他人的赞美,甚至偶尔认可的眼神走到今天。
小时候,因为被老师夸奖而努力学习,又因为别人对大学分的三六九等而对自己高考结果大失所望。
可这样的生活久了,总会失去热情,只有彻底地了解自己所需,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否则,一辈子就在这种不明自我的生活中将时间消失殆尽。
可生活的方向并不是一次就能想明白的,我们都不是霍金。
他能一直保持对物理的热爱;只用三年的时间,就拿到牛津大学一等荣誉学位;21岁就在剑桥大学念博士;能前无古人地花两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最后还留校。
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没办法向往去过他一样的生活,但是他对生活的态度,面对困难的坦然、将自己的好奇心付诸于行动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学习。
致敬霍金,并非我是物理的爱好者,并非因为我真正明白他写的《时间简史》的奥秘。只是,他让作为普通人的我明白,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只要将心之所想付诸于行动,一切都不是难事。
我们需要的是找准生活的方向,并为之付出。也许现在的生活,几个人挤在出租房里,吃着很廉价的盒饭,然后还要奔跑去挤那种挤不上去的公交。
但就像汉娜· 阿伦特所说:“我们有权利期待某些火光,它们不是来自理念与概念,而是来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确定性。飘忽的微弱的光,它们几乎在所有环境下都会闪烁,超越时间而永放光芒。”
还有很多人感慨,感慨霍金在科学领域有建树时却输掉了感情。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在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时候,还能勇敢去接受爱情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这说明霍金向往爱情,并且勇敢地追求爱情。虽然霍金感情生活坎坷,但不代表他输掉了爱情。一个一直在追求爱情、挖掘宇宙真相的人,他不会输。
我们要相信,迟早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将我们期待的火光变成现实,能将那些不确定的光变为我们辉煌的成就。
期待一切还没有到来的不确定,不玩世不恭,不与魔鬼共舞,脚踏实地将心之所想落到实处。
最后,致敬霍金,一个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的男人,一直在践行,而不是在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