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读了不少沟通类的书籍。很多沟通书中都会提醒我们不能陷入到“对错争论”中。因为我们沟通的目标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解决问题促进关系。而且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幅图:
这幅图如果你看到的是小姑娘,你把小姑娘的下巴堪称一个鼻子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位老太太。反之,把老太太的鼻子当成下巴,把嘴巴和下巴当成脖子就又出现了小姑娘的图像。
这幅图的意思是,你看到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真相,而对方说的也并不一定是假的或者错误的。所以在沟通中,不要陷入到讨论对错的误区。
之前我一直对这个理解的并不太深入,觉得用一幅图来说服也略显牵强。今天在《练习的心态》中看到这样两段话,解释了我疑问。
选134页。
主观判断需要一个评估的过程和一个对比的过程。这要求有一个相对的点,即理想状况。如我在本书中前面的内容里提到的那样,主观判断几乎总是基于我们感知到的某种完美的观念。在我们的想象中,总是有一个想象的物品、一种想象的经验或是一个想象的局面,使我们能够做出主观观判断,甚至迫使我们做出判断。我们将当前的局面,要么与和当前局面有着同样特点的想象中的理想局面进行对比,要么与远过去的有着同样特点的局面进行对比。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出主观判断时,判断会变得自我延续,而且那种“理想”总是在不断演变。
我们做出是对还是错误的判断的时候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呢?第一个片段做了很好的解释。大脑会有一种评估和对比的过程,我们会有一种过去的经验,这种经验让我们拿出来和当前的状况进行对比,当我们发现有共同点的时候,你的主观判断就出现了。
当我们理解了判断对错是如何工作的时候,那就应该想一下,我们的经验和判断一定是对的吗?书中说到:“对的和错的之间的差别既不是普遍的,也并非是持久不变。400年前,伽利略由于发现了地球并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被囚禁起来时,他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直接反对上帝的异教徒。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知道,他是当时少数几个掌握了真理的人之一。事实证明,他的学说不但不是错误的和邪恶的,而且是正确的和优秀的。”任何不是永恒真理的内容都有可能根据我们的认识和成长不断变化。那么如果你认可这一点的话,你就会认识到——判断对错是多么的浪费时间和精力。
当然,判断对错并不仅仅浪费时间和精力,它还会把你拖入情绪的漩涡。
选自139页。
我们对理想和完美的概念总念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自己认为的好的或坏的东西,不会一成不变。当然,涉及对与错时,我们开不是谈论永恒的真理,比如夺取别人的性命是错误的和不好的。我们谈论的是,在人生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下意识地做出评估与判断,它们使我们的情绪油然而生,并且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焦虑与压力。
在沟通当中为何常常引发情绪?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呢?正是因为我们对当前对话的内容做出了判断。我们认为好的、正确的,我们就会很高兴。如果是我们认为错误的、坏的,那就会焦虑、生气。
所以,在沟通中避免陷入情绪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不要在沟通的时候主观的判断对错。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当前问题和缓解关系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