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为家长很多的时候很着急,孩子现在出现了种种的状况,很着急想去帮助孩子去改变这些我们觉得不太合适的行为,或者是不太合适的学习方式,然而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是着急着去改变孩子,不停的唠叨、不停的指导建议,可能孩子的状况反而会更糟。当然,我们的用意是好的,我们是想着去帮助他走出这个困境,或者是说,让他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然而当这些都没有效果,有时候反而会有不好的效果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改变他自己呢?
那么听过刘老师微课的家长,或者是说学过焦点的家长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受: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也就是说,孩子愿意让我们去帮助他,我们才可能真正的帮助到他。否则可能就会象穿着雨衣去游泳,不会有什么感受,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烦你,因为你说的他都听不进去。反而会引起她更多不好的情绪,我们知道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的人,是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观点,更别提有什么样的改变了。
那么让孩子改变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
1,无条件的接纳。无论现在孩子是什么样的状况,无论他做了什么,那么在我们焦点里有这样的理念:“每个人都想更好,每个人也都能更好“,“每一个孩子都在当下尽了全力,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难处“,如果说当孩子出现了一些状况,比如说他说谎了,你比如说他跟老师闹别扭了,或者是说和朋友闹矛盾了,那么我们可以换位体验一下: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当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不会更稳呢?我们对于他的状况会不会更好的接纳和理解呢?当我们能稳住自己的时候,才有可能给孩子有着更多的有效的交流。
2,尊重。关于尊重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又特别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家长往往觉得自己是很厉害的,往往急着去教孩子怎么做。但是我们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他自身问题的专家“,我们的经验再好、我们的想法再好,未必适合他,而且如果说孩子没有更多的卷入进来,他的行动力也是非常差的,所以说改变起来也很难,那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可以告诉他,用适当的方式,可以跟孩子分享一点点自己的感受,那更多的呢,是把机会让给他,因为他说的他才更愿意去做,他才肯愿意去改变。我去听听孩子对于这件事情是怎么想的,是怎么看的?他想要的是什么?他曾经做过哪些努力,而哪些努力是有效的?有哪些人可以帮助到他,如果说他真的改变了,他希望谁最先看到?希望他们对他说些什么?他认为自己做些什么会离他想要的更近一点?当孩子真正的参与进来了,梳理出来,自己想要的的资源和自己需要去做的一小步,那么孩子就会更有动力去做、去改变。
3,赞美。让孩子重复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是更有动力去做一件事情,需要我们周围人,特别是父母,给他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给她更多的赞美和肯定,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的赞美越多越好,而是说1,要及时,也就说,当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及时的给她肯定和鼓励,如果说过去了一段时间,这个赞美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了。那么第2点呢,赞美要具体,不是为了赞美而赞美,而是把我们看到的具体的细节给他描述出来,比如说,我们说:孩子,我看到你今天把房间打扫的很干净,书本整齐的放在书架上,被子也叠得很整齐,你真是个爱整洁的好孩子,妈妈太开心了!”3,要真诚。焦点强调:说话靠心不靠嘴!你说什么并不重要,你什么样的方式说才重要,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孩子从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里都能看得出来,他会觉得你这都是套路,你又在想让我做什么?4,适量。赞美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量,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的给予赞美。
记得一些心理学的的微信公众号上经常会写着这样的一个内容:只有爱才可以让孩子改变!我们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有这样的一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依次上升的。当我们的生理需求基本满足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安全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会感觉到,这个家庭里是安全的、是温暖的、气氛是和谐的,是包容和接纳的,所以说他才会更愿意跟家长交流,才会有一颗平稳的心,稳定的情绪。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如果说我们家长给他更多的无条件的接纳、尊重和欣赏,那么孩子才会在家长这里感受到那份爱,他也就会拥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也会更多的拥有希望感和价值感,那么他也就会愿意去做更好的自己,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那么改变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