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4篇,占全部课文近三分之一。古诗文具有韵律美、意象美和形式美,对于小学生语言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育小学生母语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大多数一线教师对于古诗文教学钻研不深,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化、浅表化,致使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本次学习中,薛法根老师执教《夜宿山寺》并且做“古诗词教学解读”的专题讲座,自觉受益匪浅。
一、反复诵读,领略古诗文韵律之美
薛老师教古诗文,第一件事就是读。读有要求:读对、读熟、读出节奏。薛老师在读的环节中,不流于形式,而是有梯度,引领学生不紧不慢抵达朗读目标。薛老师说:一个学生读对是简单的,两三个、大多数学生读对也不难,难就难在所有学生都读对。在读对的问题上,很多老师是自欺欺人的。明知道有的孩子读不对,就不管了,扔下他就继续走。教师应有精准的直觉,把那几个读不对的学生拎出来,让他们读对。这个环节才算完成。薛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如此简单的一个环节,就能体现出一个教师求真务实的态度,令人深受启发。接下来,在读熟的环节中,薛老师规定三分钟时间,试验自己能读多少遍。这就属于读熟的训练,效果不错。最后,在读出节奏的活动中,薛老师秉持“教就是最好的学”这一原则,引导学生感悟节奏,读给其他学生听。其他学生自我评价,进而挑战“读出节奏”。如此形成竞争模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教”成为“学生学”。
总之,整个诵读过程有梯度,有内容,有实效,体现了薛老师扎实求真的教学作风。
二、迁移对比,领悟古诗文想象之美
薛老师讲《夜宿山寺》,主要围绕“高”的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低学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回答也五花八门。每每遇到新奇的回答,薛老师第一反应不是否定,而是“重复”。“重复学生有趣味的回答,可以令学生审视自己的语言,并快速做出思考,进而得出更完美的回答”,薛老师将秘诀倾囊相授,令人豁然开朗。当然,薛老师的“重复”带有幽默与调侃的语气,配以儿童稚嫩的语言,往往能够产生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教学功力,不假以时日,很难练就。
品味“高”的特点之时,学生妙语连珠,语言也有了梯度式的发展。在场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从不同程度产生了一种获得感,这大概是学习发生的魅力所在。接下来,薛老师引入寇准七岁所做诗文《咏华山》,引导学生自学其特点,实现水到渠成的迁移运用。更为精彩的是,薛老师提出问题:两位诗人,谁写的“高”更高?学生有了个性化的回答之后,薛老师进而提问:这两首诗的“高”有何不一样?聪明的学生回答:一个是想出来的,一个是看到的。薛老师进而引导:想象,才是一首诗的高度,想象有多高,事物就有多高。薛老师作用迁移对比的策略,将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想象的部分挖掘出来,助力学生建立“想象”的认知结构,为接下来学习古诗文建立审美依据,具有十分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三、巧设问题链,品味古诗文哲思之美
在评王学峰老师执教的《题西林壁》时,薛老师提出“巧设问题链,助力学生学”的观点。薛老师提到:想要读懂这首诗,可提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从六个不同角度去看庐山?第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第三、为什么写这首诗?不要小看这三个简单的问题,这属于对诗歌本质的把握。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在理解这首诗的哲理时往往似是而非,出现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悟透本诗所包含的哲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薛老师补充了苏轼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方知苏东坡经历五台诗案,在贬谪的路上写下这首诗。面对波谲云诡的朝廷政治,可不就如庐山一般“不识真面目”吗?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豁然开朗的豁达,而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无解”。有些“面目”是无解的,是永远也看不清的。这才是这首诗真正所包含的哲思。
薛法根老师从课堂实践到教学思考,都给予我们醍醐灌顶般的认知洗礼。他使我终于明白:学习的真正快乐是认知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