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经常刷到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视频,面对孩子满脸“懵逼”的表情,气不打一出来的家长对着孩子就是一顿输出:怒目圆瞪、吼叫、抓狂,更有甚者直接气到心脏病犯了…… 虽然有些视频只是夸张的段子,但现实中却是我们不少家长的真实写照。
相信很多辅导过孩子的家长都会有这种切身体会:当你就一个知识点几次三番讲解后,孩子还是弄不清楚搞不明白时,心里肯定很抓狂,憋着的一股气让你恨不得照头一个耳巴子扇过去。
那么,我们为什么在给孩子讲题时容着急上火?难道就是因为孩子的“笨劲”吗?对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讨论,探究一番。
一、认知层面。
人的大脑发育会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思考、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会受限于所处发育阶段。成人经过几十年的成长、十几年的教育和社会历练,大脑的发育也会进入到一个成熟阶段,思考与理解力自然要比孩童时期深刻、成熟。
然而,我们家长往往会忽视这个过程,硬是要把孩子“拉升”到自己的思维水平。一个小学题目,在你看来很简单,不代表孩子就会很容易明白,他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只会最大发挥于他所处的大脑发育阶段和匹配的智力水平。
其实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不是也一样经常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难以解决的题目吗?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理解孩子。
二、天赋异禀和尚未开窍的孩子。
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聪明伶俐、智力超前的孩子,他们轻松拿满分,年年考第一。这些所谓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让许多家长满眼羡慕,却恨自家孩子咋就那么笨。
可能因为基因或先天的原因,有些孩子在学习方面确实是天生敏感,举一反三,他们的理解能力要强于一般的孩子。但这种 “天赋异禀” 毕竟也是极少数,羡慕也是羡慕不得来的。我们大多数普通孩子只能依循自然的大脑和智力发育过程,去“进化”自己,挖掘自身潜力。
虽然我们大多数的普通孩子没有天赋异禀的光环,但家长们并不能因此怀疑自家孩子的智商。有些孩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天性就是爱玩、好动,容易被外界干扰而分神。在课堂上,他们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听讲,而老师讲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会因为分神和开小差而错过了,以致后面做练习题时找不到方法,满脑子空白。
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并不是脑子笨,而是在心智上尚未开窍。他们还处在被天性所影响的阶段,心思也未全投入在学习上而已。也许在某一天突然顿悟了,心智开窍了,他们自然会把心思转移到学习上,并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业成绩也会随之提高。
在这些孩子开窍之前,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多些耐心,平时尽量给以引导。先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不必赶鸭子上架,急于追求出类拔萃。
三、家长过高期待的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 这一传统观念一直延续着父母们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也许是自己本身的优秀,所以希望儿女能继续承载这份优秀;也许是自身的平凡普通,所以希望儿女能逆天改命,出人头地。
不管什么原因,我们要对父母们的初衷表示理解和尊重。只是我们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怀有过高的期待,所以在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上要求严格而急切。在他们心中,学习成绩优秀是迈向光明前程的第一步。
然而,过高的期待容易产生当下的焦虑,而焦虑又会使人患得患失,内心焦躁并容易冲动。所以,当家长看到孩子题目不会做,学习成绩不好时,就会对着孩子急眼和发脾气。其实,在这些情绪的背后,隐藏的就是家长们的担忧和焦虑。
对于孩子节奏的慢一拍,我们家长不必过于着急。而应该放下家长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耐心的指引。无论孩子未来怎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积极乐观就是我们家长养育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