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从来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精神寄托、情感牵绊和人生导师。
统编版必修上第七单元,人文主题为“走进自然,涵养情怀”,选取五篇写景抒情散文名篇,对接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和写作”。
【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从作品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以及文本独特的审美价值;
2.探究作品自然景物描写和蕴含的人生思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3.学会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能够学习借鉴单元文本写作特点,学写抒情散文。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生死都有深邃的思考,这些思考执着而坦诚,让散文感人至深。学习本文,不仅可以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亲情的意识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且对于散文情景事交融于一体,也有极大的学习借鉴意义。
本工作室全体成员以聆听名校一中王玉华老师执教《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我的车辙——扶轮问路,生命突围》为契机,积极交流,共同打造了续接课程《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母亲的脚印——循迹追思,生命顿悟》,并于12月28日,由何*彬老师在高一2班示范教学,大家积极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海德格尔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铁与史铁生融为一体,让他实现了生命突围,这自然中的地坛就是他的精神家园。而每个人又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才不至在信念坍塌时无路可走。
今天,就让我们再循着“母亲的脚印”,共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看先生是如何追忆母亲,感受母爱,并寻得这份支柱,实现生命的顿悟的。
二、初读感受概括:
你认为本小节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教学预设】:对母亲的思念;赞颂母爱的伟大;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探究文本:
【学习任务一】循迹追思,体悟母爱
【训练能力】:
1.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综合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揣摩关键字词,读懂字词背后的意蕴。
2.写人记事技巧: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兼以比喻,想象等手法。
【学习任务二】:披文入情,生命顿悟
1.本部分除了表达对母亲的追忆、怀念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教学预设】:表达愧疚之意;启示青年珍惜拥有。
【训练能力】:
1.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对比阅读能力。
3.综合表达能力。
四、再读悟情:
体会“又是……”,及“母亲已经不在了”“不能再到这园中找我了”的深层意味。
五、文本小结:
无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史铁生生命中最深的烙印。品读他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成长与顿悟:
母亲已远去,但她的爱从来不曾离开,它将在儿子的记忆里生根发芽壮大!
儿子的爱来得慢了一些,你看,它在悔恨里,在自责中,它将永远在我们的品读中延续下去……
六、作业布置:
生活中,你和母亲之间也可能存在许多摩擦和不理解。学习了《我与地坛》中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尝试着选取一个典型事件,用揣摩心理的方法去解读母亲当时的心。不少于300字。
【备课说明】: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设计学习活动时,要首先做到四个字:依体而教。什么是依体而教?简单来说,面对一篇作品,就是要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文体,再来确定教学内容。
与第一部分写景不同,《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属怀人散文,依体而教的话,教学的重心应该在“史铁生的情感表达”上。因而任务设计有两个重点: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细节去体悟母亲的形象,颂赞母爱的伟大;另一个是引导学生发现“我”的不同与变化,一为亲历事件的我,一为回忆往事的我,于两相对比之中,去感受“成长”带给人的思考。
在教学的舞台上,我们都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优秀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
希望工作室全体成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善于发现成长的契机,也善于发现身边优秀的同仁,汲取他们的优点,以他们为榜样。相信只要我们时刻保持对优秀的向往,不断努力,定能一步一步靠近优秀,让自己也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