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有意思的生活案例:
家里的墙上很空,就想到了在墙上打一个钉子装一幅画,于是就会在工具间到处找工具。
如果我们在心理念叨的是锤子,情况就是这样:“锤子在哪呢,锤子放哪了,锤子快出来。”那这个时候,我们眼中,往往也就只会看到锤子,而从我们视线中晃过的扳手,铲子,砖块等都统统视而不见。
但是,如果我们在心理念叨的不是锤子,而是能敲钉子的东西,情况就又变成了这样:“能敲钉子的东西在哪啊,哪个能敲东西啊?”这个时候,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只有锤子,砖块和扳手就会进入我们视线里,被我们有意识地注视到。
那么,如果我们再想想,为什么要钉钉子呢?哦,是为了挂画,那我们此时在心理念叨的不是能敲钉子的东西,就又变成:“什么东西能挂画呢,怎么把画能挂在墙上呢?”这个时候,出现在我们视线里的,不仅仅只有锤子,板子,砖块这类的大物件。其实,一卷胶带也可以。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所用来描述问题的话语,会对自我的大脑思考,产生强有力的不同引导。
换句话说,我们的内在怎么去描述,就会引导我们的大脑怎么去想?
举个例子:回家后你看到孩子乱扔衣服,房间里到处都是。
此时,如果,你的心理第一反应说的是:“怎么又乱扔衣服,怎么又这么乱?”
然后你的行动反应就是,你会把孩子叫来,当面指责训斥:“为什么说过不能乱扔就是记不住?”你让孩子自己收拾时,又会因为不到位而再次训斥,孩子会因害怕把衣服掉在地上,经过三次的气愤你早不能忍受,一个巴掌就成了你的解气方法。
但是呢,如果你回来后发现房间里都是孩子扔的衣服。
此时,如果,你的心理第一反应说的是:“娃明早又得提前半小时起床找衣服穿了!”
然后你的行动反应就是,你会把孩子叫来,当面询问:“明天准备几点起来去学校?”孩子说出一个时间点。你紧接着说:“可能你得提前半小时起床了?”孩子肯定不愿意!你然后说:“满房的乱衣服,没有放在一起,所以你得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才来得及,要不然就得迟到!”此时孩子可能很为难,你再说:“是现在应该晚睡半小时收拾衣服,还是明早正做梦时就提前起来找衣服穿?你自己选!”
通过这样的对话思路,孩子就能够明白,他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你的命令,而是出于他自己的需要,自然就会比较心甘情愿的自己去愿意收拾衣服了。
还有一个例子:我上课时讲出了一个学习方法,如果我命令大家:“必须按照我这么说的去做题,不然你们就会错很多题。”
孩子们听到了这样的约束,很自然地就会不照做,而现在孩子们嘴巴都很厉害,我就会浪费课堂时间,去争辩一件其实稍微去实践一下就能搞定的事情。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会说:“我讲的这套答题方法,你们可以在下次考试中试试,效果好了再采纳,如果老师讲错了,老师愿意接受惩罚唱歌!”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不是被要求的,而是参与到一个有趣的活动,所以,这套方法他们就会拿去用。
回到文章开篇的问题: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再重新来描述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挂画,哦,是为了墙面不再空荡。那此时我们在心理的念叨变成:“这面墙怎样才不空呢?”此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幅画,可能一个盆栽就能解决!
所以说,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以及沟通问题时,我们描述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宽度。
其实最擅长思考问题的人也就是最擅长表达问题的人,最擅长表达问题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和自己的大脑情绪沟通的人。这,就我们应该学习的一个思维方式。
留言讨论:你的孩子都给你造成过哪些头疼的问题,我们一起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