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一六】
“乐府”二字,是官监之名,见霍光、张放两传。其《君马黄》、《临高台》等乐章,久矣失传。盖因乐府传写,大字为辞,细字为声,声词合写,易至舛误。是以曹魏改《将进酒》为《平关中》,《上之回》为《克官渡》,共十二曲,并不袭汉。晋人改《思悲翁》为《宣受命》、《朱鹭》为《灵之祥》,共十二曲,亦不袭魏。唐太白、长吉知之,故仍其本名,而自作己诗。少陵、张、王、元、白知之,故自作己诗,而创为新乐府。元稹序杜诗,言之甚详。郑樵亦言:“今之乐府,崔豹以义说名,吴兢以事解目,与诗之失传一也。《将进酒》而李余乃序烈女,《出门行》而刘猛不言别离,《秋胡行》而武帝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皆与题无涉。”今人犹贸贸然抱《乐府解题》为秘本,而字摹句仿之,如画鬼魅,凿空无据;且必置之卷首,以撑门面,犹之自标门阀,称乃祖乃宗绝大官衔,而不知其与己无干也。
乐府,音yuè fǔ,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前112年,汉武帝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宋代时,郭茂倩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诗集》。汉乐府多属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有音无义的字也一并保留。另一特色,是叙事诗的逐步发展,描写深刻,叙事详尽,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并出现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以及用对白推动情节。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为主,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
官监,音guān jiàn,指官府。古代有些官署名称为监,如牧马监、钦天监、国子监等,其长官亦称“监”或“少监”。
霍光(?—前68),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随霍去病到长安后,门荫入仕,选为郎官,历任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为汉武帝所亲信。武帝临终时,授霍光大将军、大司马,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同受遗诏,辅佐幼主。汉昭帝继位后,与上官桀、桑弘羊争权,挫败上官桀等拥立燕王刘旦的计划,获封博陆侯,得以专擅朝政。元平元年(前74),昭帝去世,霍光拥护昌邑王刘贺为帝,二十七日后又将其废黜,改立武帝曾孙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宣帝即位后,霍光宣布归政,仍掌大权,其女霍成君为汉宣帝第二任皇后,霍氏一族极为显贵。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谥号宣成,陪葬茂陵,葬礼规格仿照相国萧何旧例。两年后,霍光妻子霍显毒害皇后许平君母子事发,霍氏全族坐罪处死。但到甘露三年(前51),宣帝仍以霍光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首位。霍光常被人与伊尹相提并论,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张放(?—前7),字号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西汉时期宠臣,汉成帝刘骜(前51—前7,前33— 前7在位)的表弟和男宠,是汉朝武帝时期著名酷吏张汤的玄孙,宣帝时期大司马张安世的曾孙,驸马都尉张临的儿子,母为敬武公主。史书上记载他“少年殊丽,性开敏”。汉成帝对他十分宠爱,平日里“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张放迎娶许皇后的侄女,授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历任北地都尉、天水都尉、河东都尉,累迁侍中、光禄大夫。设置幕府,袭封富平侯。两人经常一起微服私访,汉成帝在外出游玩时假称是张放的家人,由此可见张放受宠程度。但也引发太后王政君不满。以“莫须有”的罪名驱赶出京,免官返回封地。绥和二年(前7),得知汉成帝去世,哭泣而死。
《君马黄》,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卷十七列入《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王琦注:《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君马黄歌》。《君马黄》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古诗。
《临高台》,乐府旧题,为《汉铙歌》十八曲中的第十六曲。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汉铙歌》云:“《乐府解题》曰:古词言:‘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若齐·谢朓‘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而已。宋·何承天《临高台》篇曰:‘临高台,望天衢,飘然轻举凌太虚’,则言超帝乡而会瑶台也。”按《乐府诗集》所收魏文帝曹丕《临高台》,即《乐府古题》所谓古辞,而谢朓、王融、梁简文帝、沈约、陈后主、张正见、萧悫诸作,或言高台望远之情,或写崇台眺望之景,可见齐梁以来诗人已将《临高台》视同诗题了。
舛误,音chuǎn wù,指差错;谬误。《隋书·王劭传》:“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
曹魏,指曹操家族创立的魏国,(213—266),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将进酒》,汉乐府名。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原文:进酒,乘大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同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
《平关中》,三国·魏·缪袭诗作。《晋书·乐志》曰:“改汉《将进酒》为《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原文: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斗韩马,离群凶。选骁骑,纵两翼。虏崩溃,级万亿。
缪袭(186—245),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先辟御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主,后拜散骑常侍。官至尚书、光禄勋。有《列女传赞》一卷、《集》五卷。诗歌今存《魏鼓吹曲》12首,及《挽歌诗》1首。钟嵘《诗品》称“熙伯《挽歌》,唯以造哀尔。”
《上之回》,汉乐府《铙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回,指回中宫,曾被匈奴烧毁,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复通回中道,并数出游幸。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原文: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极。
《克官渡》,出自《乐府诗集》之《魏鼓吹曲》。三国·魏·缪袭作。全诗描写了官渡之战的整个过程,热情第讴歌了具有神武雄才的曹操。原文: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塠旁,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十二曲,指《魏鼓吹曲》十二首。三国·魏·缪袭作于曹丕受汉禅称帝时(末首可能是曹继位时后补的),为改易汉鼓吹铙歌旧辞而作。十二曲内容互相承接,自曹操起兵至曹丕即位,写出了曹魏兴盛史。其文辞虽属歌功颂德,但如《战荥阳》中“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克官渡》中“沙塠旁,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诸句,写得颇有气势,曲折多致,在一般庙堂作品中,是比较出色的。
《思悲翁》,汉乐曲名。 汉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原文:思悲翁,唐思,夺我美人侵以遇。悲翁也,但我思。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枭子五,枭母六,拉沓高飞暮安宿。
《宣受命》,魏晋·傅玄诗作。记述司马懿受命抵挡诸葛亮进攻,将诸葛亮吓死的故事。原文:宣受命,应天机,风云时动神龙飞。御葛亮,镇雍梁。边境安,夷夏康。务节事,勤定倾。揽英雄,保持盈。深穆穆,赫明明。冲而泰,天之经。养威重,运神兵。亮乃震毙,天下安宁。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魏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傅燮之孙、傅干之子。幼年随父逃难河南。专心经学,性格刚劲亮直。初举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里举其为秀才,除郎中。后参安东、卫将军军事,转温县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任内颇为称职,曾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咸熙元年(264),五等制建立后,傅玄受封为鹑觚男。同年,司马炎继位晋王,以其为散骑常侍。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司马炎受禅,建立西晋。进封傅玄为鹑觚子,又加官驸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后拜侍中,因事免职。又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条政见”。泰始五年(269)升任太仆,转司隶校尉,因在景献皇后羊徽瑜丧礼上,为在弘训宫设立祭丧位置安排顺序问题上,当众责骂谒者(安排席位的官员)及尚书被劾免。咸宁四年(278),傅玄去世,年六十二,谥号“刚”。后追封清泉侯。
《朱鹭》,汉代乐府诗歌,作者佚名。古代朝廷上树立一面大鼓,上面装饰有一只红色的鹭鸟。这面鼓,就是面谏皇帝时用的。朝臣向皇帝进谏时,就要先击鼓。此诗假借咏鼓,以勉励进谏者要敢于向皇帝尽情吐露忠言。原文: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灵之祥》,魏晋·傅玄诗作。用以歌颂司马懿为魏臣时,攻灭孟达的功绩。原文:灵之祥,石瑞章。旌金德,出西方。天降命,授宣皇。应期运,时龙骧。继大舜,佐陶唐。赞武文,建帝纲。孟氏叛,据南疆。追有扈,乱五常。吴寇叛,蜀虏强。交誓盟,连遐荒。宣赫怒,奋鹰扬。震乾威,曜电光。陵九天,陷石城。枭逆命,拯有生。万国安,四海宁。
附:《晋书·乐志》(摘录):
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硃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爵行》《钓竿》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
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德代汉。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德代汉。……改《上之回》为《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改《将进酒》为《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
及武帝受禅,乃令傅玄制为二十二篇,亦述以功德代魏。改《硃鹭》为《灵之祥》,言宣帝之佐魏,犹虞舜之事尧,既有石瑞之徵,又能用武以诛孟达之逆命也。改《思悲翁》为《宣受命》,言宣帝御诸葛亮,养威重,运神兵,亮震怖而死也。……
太白,指李白。
长吉,即李贺(约791—约817),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诗人。作品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著有《昌谷集》。
少陵,指杜甫。
张、王、元、白,指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
张籍(约766— 约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经韩愈推荐,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又称“张司业”。张藉的诗变革了诗坛旧习,他继承了杜甫之简丽诗风而成一家。给唐朝中期的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他的代表作有《江南曲》《江村行》《湘江曲》《泗水行》等。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思想深刻。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元稹少有才名,机智过人,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元稹在政治上有所坎坷,虽一度官至宰相,但在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指杜甫。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世称“夹漈先生”。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少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宣和元年(1119)丧父。靖康元年(1126)曾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宇文虚中上书陈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未得任用。之后不愿应科举,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共计三十年,将研究所得作出诸多著作,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数种。之后他曾四次向宋廷献书,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郑樵第三次入京献书,得授郑樵为右迪功郎,主管尚书省礼、兵部架阁文字,后因御史叶义问弹劾而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漈山抄正《通志》。三十一年(1161),郑樵步行两千里来到临安第四次献书。恰好宋高宗前往建康,郑樵无缘得见,只得一道诏书,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兼权检详诸房文字,并允许他入秘书省翻阅书籍。不久,郑樵又遭受谏官弹劾,虽未受到贬官,却被禁止到三馆翻阅图书,郑樵因此悲愤难忍,因而病倒。三十二年(1162),大概在宋高宗下诏命其进呈《通志》的当天,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时年59岁。太学生三百人为文以祭,现存其好友曹勋作《祭郑编修渔仲文》。
校雠,音jiào chóu ,亦称“校勘”,指同一本书用不同版本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校正讹误。校雠形成理论,作为一项独立的学问,始于西汉。根据《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风俗通义》:“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由此可见,“雠”是核对之意。此外,校雠学亦包含编制目录之意。关于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勘所纠正的是祖本或底本中的讹误,包括原著作者有悖于客观事实、事理的讹误和以往的整理者、复制者有违于原著本意的讹误,而校对所纠正的,则侧重于当前的复制样本中有“异”于定稿的讹误。也可以说,校勘一般是校是非和校异同并重,而校对侧重于校异同。
崔豹(生卒年不详),字正雄,西晋渔阳郡(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人。晋武帝时为典行王乡饮酒礼博士,并于咸宁四年(278)所立之辟雍碑上有记载。他在晋惠帝时官至太子太傅丞。通《论语》,撰有《古今注》三卷。按:《辟雍碑阴》作正熊、正能者皆误。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吴兢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居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卒后。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唐史》80余卷,世称“良史”。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李余(生卒年不详),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唐文宗大和七年(833)癸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五人。取状元后归省,友人贾岛、姚合、朱庆余等人赋诗话别。后不知所终。工乐府诗。《全唐诗》有其存诗二首。
刘猛(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德宗贞元至唐文宗大和年间),郡望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唐朝诗人。曾举进士,工乐府诗。元和十二年(817)客居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与李余各作古题乐府诗数十首,又作诗送元稹。后不知所终。元稹至梁州治病见到他,《乐府古题序》谓“昨梁州见进士刘猛、李余各赋古乐府诗数十首,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予因选而和之”,于是选十首相和。又称刘猛、李余“方将极意于斯文”。其中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的作品:《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特书列女;其中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的作品:《田家》止述军输,《捉捕词》先蝼蚁。元稹所作《乐府古题》十九首,其中前十首并和刘猛。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刘猛为“高古奥逸主”孟云卿的入室者。《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秋胡行》,古乐府题,按题意,是写鲁国男子秋胡戏妻的故事,夸奖秋胡妻坚贞的情操。但曹操只是利用《秋胡行》的乐调,内容却是写游仙。
武帝,指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贸贸,音mào mào,本义为目眩貌。《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郑玄注:“贸贸,目不明之貌。”引申为不明方向或目的。《宋史·道学传一·程颢》:“无真儒,则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明·冯梦龙《智囊补·兵智·沉希仪》:“至期鸣号,则诸兵立集听令。令曰:‘出某门。’旗头即引诸军贸贸行。问旗头,旗头官不知。”
《乐府解题》,全名为《乐府古题要解》,音乐著作。唐·吴兢撰。分上下二卷。采录史传与诸家文集有关乐府古题命名缘起的记载纂辑成书材料丰富考证翔实。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卷末附载“建除体”及“字谜”等都与乐府无关。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征引吴兢对乐府古题的诠释,内容全同于今传本《乐府古题要解》,却都标明是录自《乐府解题》。据此,《四库全书总目》云:“疑兢书久佚,好事者因《崇文总目》有《乐府解题》与吴兢所撰《乐府》颇同语,因捃拾郭茂倩所引《乐府解题》,伪为兢书。”然而,也还有其他两种可能:或郭茂倩将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书名误记为《乐府解题》,或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又称《乐府解题》,两者原本就是同一部书。《乐府古题要解》书前有小序,说明了作者撰述此书的目的,是要扫除乐府诗创作中“不睹于本章,便断题取义”的积弊,为后人“取正”提供依据。书中罗列汉魏六朝乐府古题一百余个,分别阐发其最初的主旨、涵义,有的还引录古词,考证本事,叙述流变,内容较为详实。如卷上解释《江南曲》:“古词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云:‘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盖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若梁简文‘桂楫晚应旋’,唯歌游戏也。又有《采菱曲》,疑皆出于此”。卷下解释《公无渡河》:旧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携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溺死。于是其妻援箜篌而鼓之,作歌曰:‘公无渡何,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声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总之,此书汇聚了有关乐府诗发展历史的众多资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乐府古题要解》有明·毛晋汲古阁据元刻所刊《学津讨原》本、《津逮秘书》及《历代诗话续编》本。
门阀,音mén fá,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门阀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这种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门阀制度确立后直到唐代,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官僚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