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助人真的和其它助人方法不一样,否则社会上就没有心理助人者存在的必要!在心理助人者之间,水平的差距不在于技术,而是境界或理念。
“假若发现一个人落水,一个心理医生会义无反顾地下水救人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我,一般会至少得到四种答案。
A会说不该赤膊上阵到水里去救人,因为那样做就违反了心理医生“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再说了,这种不顾及自己能力的救人方式是极其危险的,很有可能不但救不了别人,反倒把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
B的观点则正好相反,认为心理医生首先是“人”,是“作为人心理医生”而不是“作为心理医生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危机关头,该像社会大众一样见义勇为——救人要紧。
面对这个问题的C会沉默一会儿,然后反问:“老师,您就是心理医生,那如果是您的话,会义无反顾地下水救人吗?”
D的回答则是:“我很想知道,您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假设?提出这样的问题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用ABCD的回答,来代表四种心理医生的水平,不知同行们意下如何?
非常赞赏A对于职业规则的坚守,绝不下水。TA清楚,心理助人的前提是自己不能死在救人的途中。再说了,那位落水者并没有呼救——没有求,既然没有“求”,心理助人的“帮”就很可能适得其反,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B的人文情怀同样值得赞赏,行业规则没有苑囿其人性,TA能把自己当人,也才能把那位落水者当人。只是,正因为尚处于围着自己转的漩涡当中,还没有能力定位怎样的人才算是求助者,因此总是无的放矢。这样的心理助人者,就像A一样,在助人的路上很快就会变得沮丧至极甚至伤痕累累。
C就高明多了,TA已经在技术层面进入领会了心理助人的真谛——不但不去接招,而是以反问的形式变守为攻了。TA知道“助人自助”的内涵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拥有者也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和维持者,受害者也常常是害人者。通过这种目的性极强却又显得极不经意的提问,TA可以轻松地完成对问题提出者和问题受害人的面质(confrontation)、澄清(clarification),并为接下来的至关重要的解释(interpretation)和修通(working through)奠定基础。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过于强调技术,这种直接的反问是否能够达到目的,有赖于提问者和被提问者之间的关系。
达到了D的水平,定然已是行业中的高手了。当面对问题时,TA能够迅速滤过问题本身而去关注是谁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他坚信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人脑内的问题——反映的是问题提出者的思维。如果需要,TA也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只是在过去——去找原因,但是更多的时候,TA会紧紧盯着问题提出者提出这个问题而不是那个问题的目的。
如果在看完以上文字后不忘问我“今晨写下这一千字的目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真正的目的不是想说明心理医生的水平,而是试图让你意识到那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不值得回答的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