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1974 字 | 建议阅读 3 分钟
经过了4月,相信很多人都发现,原来以为的以为并不是真的以为了。
短视频在上个月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偏见比我们想的要更多,现实比我们想的要更残酷得多。
这里就不讨论具体的话题了,你们其实知道我在说什么。
这些年技术圈常说去中心化,实际上,我认为,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主观形成的,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要达成一个统一标准其实很难。
而最难的是当外部发生变化时,我们还在固守过去那些以为的以为。
1.
现在知识界流行认知刷新论,在我看来,有点矫枉过正了,虽然缺少一些维度的思维的确会带来巨大的偏差。
但是,这就是另一种想太多做太少的表现。
倒不是我不认可认知的重要性,而正是因为知道认知的重要性,我们才要以一种更理性的态度去正确地刷认知。
为什么我们要刷认知?
有人是为了减轻自身的认知焦虑,还有人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更多的人只是随大流的别人刷他就刷。
而我们以为的新欢,很可能都是就爱。
我更同意雷·达利欧的说法,他在《原则》里说过,要不断打磨我们的原则,用原则改变人生。
当然,他说的原则也有点认知的味道,但我们真的需要数量上更多的认知吗?
个人认为,并不需要太多,就像知识框架,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懂的具体做法,但只要能达到最佳效果,就是好的框架。
换句话说,所谓的知识框架不过是对认知的一种最佳实践的体现。
所以,不要过度强调说,认知一定要不断更新,有的认知可能的确需要更新,但是如果是夹杂着营销的认知在里面,不以纯正的一手知识源泉来灌溉思维的土壤的话,刷得多,就越迷茫。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过去不读书头脑还清晰一些,而在不断刷认知后,反而想不清了?
就是因为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刷认知,为什么要接受最新的东西?
就好比升级电脑操作系统,最新的系统不一定就是最好用的系统,只不过解决了一些通用的过去认为不好的问题,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一定真的很必要。
当然,从趋势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
我们以为我们能控制的东西,可能正是无法控制的开端。
想太多的同时也要有很多行动配合着来,不然,同样是过度思考,有害无益。
2.
有时,我们过于理想化了知识的力量,而忘记了现实风俗的力量,虽然知识的确有力量,但是风俗的力量也很强大。
因为群体思考的整体智商,和个体思考的智商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很多人,其实本身是很想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想法去生活去完成一些事情的,但是现实中行动的原则却是依赖于思考,比如,有灵感再写作,有了完美计划再行动等等。
都是犯了要先想好再行动,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可能想得很好,真实的情况都是在做中学,做中调整。
因为时间是一个固定资源量,用了就变少,不用放在那里,同样会变少。
而现实中还有风俗的力量,为什么一个地区认为没有问题的做法,到了另一个地区就会引发冲突,就是因为群体的认知同样也是会受到风俗的改变的。
现在我们总生活东西方文化融合,但是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并不是一句只要想就能做到。
话是这样,但是真正能做到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比如,一个人特别正能量,每天都发一些正能量的视频,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其实很难评断。
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不同层级的人还有层级的不同看法,而整体也只不过是在用偏见在看世界而已,比如,精英阶层看小镇青年一样。
很难说谁一定错,一定对,只是不同的选择而已。
如果你想要改变世界,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而改变的开始是什么?就是行动,而不是思考!
整天思考并不能带你走向成功,即便有人告诉你该这么做,你需要的是真的去做,这时用的就是你的原则,比如,执行减肥计划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你会怎么做?
3.
虽然,我常常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但是也不是说思考一定不重要。
而是要让思考和行动融合起来,很多人都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就是去行动就是了。
对于一些简单的行动,可以容易做到,到时对于像提升思维能力这样复杂的系统操作,就需要用到思考和行动的结合。
因为我们不仅要调动身体行动,还要训练大脑,同时让原则像增加肌肉一样长到大脑里。
我还是那句话,求同存异,兼容并包。
真正能做到包容的心很难,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好恶来判断的,更多的是看不惯,瞧不起,用简单的高尚低俗来判断。
而不是行动一下,再根据场景去分析判断。
最近有人给我说,自己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这当然是好事。
可同时从要能现实启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实现梦想,这才是今后要想要做的重要的事。
我见过太多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的人,总认为自己已经很厉害,不需要再进步了,而整天吹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做到一件事。
梦想可以天马行空,但要从现实中的每步脚印出发。
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
持续践行
好了,今天你有没有行动?有没有思考?有没有又行动又思考?
期待你分享的行动故事,我一直在这里等你。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