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一定会成长为人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个性等于创造力,而创造力就是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哈佛大学有一个经典性的实验,它提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这样的,当你给他一个全新的知识时,儿童不接受。如果你给他一个东西,他曾经认识,只有一丁点新内容,他也不接受。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他认识,已经掌握的,少部分的内容是他没有掌握的,这时候他接受得最快。因为儿童喜欢把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略了全部。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象,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密切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发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你的感觉越粗糙,越简陋,你的生命状态就会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