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学印度简史,了解印度人“1962年情结”
日前,面对中印边境对峙,印方扬言“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这句话刷爆了国人的眼球。1962年发生了什么大事,竟令印方一直难以忘怀!
可以说,国人对印度熟悉而陌生。印度与中国一样,是人口大国,是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但它比世界上很多有野心的国家更有野心,它最大的假想敌依然是它强大的邻国,它至今还没有忘记1962年那场惨败,但它巧妙地利用了那场惨败加强了国内统一战线,中国居然成为了它崛起的黏合剂和助推器,反证了孟子那句名言“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其实,历史上印度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国家,它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邦国林立、纷争不断的南亚次大陆地区,而且多次受到外族入侵。自11世纪始,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区,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何新先生对“印度”历史的权威解读如下: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主权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政治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何新说:“被称为古印度文明的区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地区,历史上曾经被中国人称为身毒、天竺、印度,这一直是一块独立的政治、文化区域。1947年英国殖民者撤出南亚次大陆后,巴基斯坦恢复了独立。”
据报道,印度于2017年7月才开始搞统一税制,此次税改前,印度实施中央、邦和地方三级课税制度。也就是说,以前印度内部各邦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它确实需要一种特别的黏合剂。
侠客岛在《印度如何看待1962年惨败?答案出乎很多人意料》一文中说:
“历史上,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它的内部四分五裂、矛盾对立突出。一涉及到内政,马上就会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高种姓和低种姓、北方人和泰米尔人、印度人和东北人等区分,利益难以统一。只有涉及到1962年、中国或者巴基斯坦时,印度人才能从他们的分歧中稍稍摆脱出来,凝结在一起。
《独立后的印度》一书提到,民族团结曾是印度独立之初最为严峻的问题。这一问题,却因为1962年的中印战争得到了缓解。澳大利亚记者马克斯韦尔在中印战争期间是一名常驻印度的记者。他在《印度的中国战争》一书中写到,战时印度空前团结,以至于印度政府推迟成立了原本用于推动民族融合的委员会,它认为中印战争已帮自己实现了民族融合。无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剂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仅不愿意忘记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并不停制造新的仇恨和对立。”
呵呵,以上就是印度简史及其1962年情结。
记得2015年5月大大在西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同登大雁塔。貌似这种安排并没有达到后续效果。印度,原不是一个国家;佛教,并不起源于印度。只是中国人对印度厚爱有加,把对佛教的感情都寄托在“印度”身上,这其实是一厢情愿,令印度人情何以堪。佛教起源于尼泊尔,去革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因此,印度人很忌讳佛教。不知莫迪登上大雁塔大慈恩寺时有何感想,他貌似对秦皇兵马俑更感兴趣。
印度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国家,为了增强其国内凝聚力,竟然拿敌视中国为其社会的主要黏合剂,太不厚道了。
题外感想:国人越来越不重视中外历史文化教育,吃亏的总是自己。当今貌似只有全国政协委员何新先生在努力地重新梳理有关中外历史文化的源流,有正本清源之功。
不敢谈历史,不敢谈真实的历史,不敢做真正的历史文化教育,再聪明的孩子也将会被大忽悠,最终必闹出大笑话,届时不仅颜面难保,恐怕是“更有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