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去,我是个很怕孤独的人。
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会感觉自己被全场的目光扫射。
三五成群之中,我仿佛异类,从大堂门口走到打饭窗口,不过几十步距离,要用频繁地看手机,戴上耳机听点东西来平复自己的心境。
没有饭友的时候,我更喜欢点外卖。
2014年,是外卖的异军突起之年。一到饭点,寝室长会把收集的厚厚一叠的传单拿出来,供大家翻牌。
那时候还处于看单打电话点菜的模式。
后来,有了美团、饿了么等线上点餐软件,也有了我再也不想遇见的人,不去食堂吃饭,对我来说又多了两个借口。
不作死就不会死。我没有顾及自己胃不好的情况,终于,把自己吃出了肠胃炎,追悔莫及。
再后来,我认识了林同学。
他隔三差五地喊我一吃饭,时不时以学长兼老乡的身份教导我一番,虽然很讨厌别人教我做人,但确实让我真正了解了孤独的意义。
我至今还记得不太熟的时候,他这样当面调侃我。
“没想到你表面看着这么大大咧咧的,也有这么懦弱的时候啊!遇见了就坐对面一起吃,尴尬的一定不是你。”
也记得他在扣扣上开导我。按照我的理解,意思是这样的:
人生,不可能每个阶段都会一直有人陪你走的,陪伴,是为了让你以后有自己走下去的勇气。
一个人吃饭都觉得别扭,在比吃饭大的事情上,如何优雅地迈开步子呢?
2.
与其说每一个不想独来独往的人是因为害怕孤独,不如说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应对群居动物在独处时的心理落差,更没有意识到孤独背后早已打包好的礼物。
释迦牟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我至今都很感谢林同学的谆谆教诲。
摆脱了人际的束缚,脚下自带清风,心中如释重负。
以晨跑代替夜跑,一个人去图书馆战斗,去食堂觅食,放下一些过去,抱着欣赏的心情看待周围的一切,每日不变的风景也变得可爱起来。
这一切,都是孤独所带来的勇敢。
3.
何况,一人一食的大学生活都过不了关,如何度过一人一城的社会生活?
大四在杭州实习的时候,和同学合租,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没有属于自己的床、桌子、柜子,甚至椅子。
我开始向往一个人生活的场景,努力想要搬离这样的屋檐。拥有自己的床,成为我好好工作的一大动力。
人这一辈子,鲜有机会和自己独处。
小时候和家人一个屋檐,上学了和同学一个屋檐,工作了和租友一个屋檐,结婚了和另一半一个屋檐……
其实一个屋檐就不孤独了吗?
刘瑜在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里写:
年少的时候,
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情。
长大以后,
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
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我去找了“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原话,有人说首创人是罗马诗人Tibullus。
In solis sis tibi turba locis.
( In solitude, 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
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4.
不论是在他乡,还是异国,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要自己做自己的将军,为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以自己的方式统治那些想要退缩的士兵。
也自己做好自己的后勤,不吝啬每一次自我安慰和奖励,照顾好独一无二的自己。
而这,就是孤独最大的馈赠。
先有孤独,再有勇敢。而后才有了冲破层层阻碍的“满腔孤勇”。
不只是勇气,孤独也是自由。
在选择想要走的路时无所顾忌,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努力,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自己打下坚实根基。
命运安排的每一段经历,总是有它的道理。
多数人陷于不自在的独处中时,只有少数人看得见那些宏大如队伍踏步而来的馈赠。
孤独,正穿过现在的你,等着为那个真正的将军加冕。
谨献给正在独自为学习、为生活、为自己打拼的每一个你。酝酿光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是零久,希望能以文字的方式遇见你,相见恨晚~(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