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的晚上,打开一个橘红色的app,在里面不停地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类别的商品,然后想想自己以后有没有场景可能用到。然后筛选,对比,加入购物车,等待着零点时准时付款。
这可能是一大部分参与双十一狂欢盛宴的人的状况。这种状况不止在每年的这一天发生。每当我们面临一个有截止时间要做出决定的情况时,我们往往会不停地校正我们事先已经做好的决定,并且校正也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而越来越频繁。有意思的事,这种决定的改变也往往在最后时刻真的会发生。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不过,这样的直觉真的可以做到“趋利避害”吗?
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场景中,比如软件开发,临上线前总感觉需求不足,提出新的修改方案。但往往这样的需求变动导致了新的问题出现以及软件质量的下降。
在做计划调整的时候,我们临近关头容易多做一些更加保守的假设,基于这些假设就会做出成本更高的决定,而往往随之而来的是当未来这些假设不成立时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