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之前,首先声明,我不是为传统文化正名,只是谈谈自己近年来学习的收获与思考。
毫不否认,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倒不是家世渊源,而是传统文化救了我。
我走进传统文化的时间并不长,但我肯定是传统文化让我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2016年以前,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几乎与八股文相差无几,甚至极为排斥。觉得传统文化不过是陈年旧史,我更加崇尚现代。
殊不知,那不过是自己无知的表现。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工作与生活一团糟糕,由于上学时期的过分顺利,与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相差甚远,颇感压抑。学生时代只要取得好成绩,就会成为被宠爱的对象,而参加工作后,最迈力的你或许才成为为万箭穿心的靶心。当我用最痛的领悟来明白自己价值观里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观念时,终于陷入了极度烦躁中,百思不得其解下,病了——身心皆病。
这便是我走进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
2017年,偶然接触到传统文化,觉得它似乎可以寄托一些什么,但又说不清楚,它的高深,让人难以揣测。那个时候,我的底子太差,毫不夸张地说,连一本《大学》都读不通顺,更不知何为传统文化,它像一堵高墙一样,矗立在我的眼前,神秘而又好奇。
那年,我遇到了一位明师,而不是名师,因为此前几乎没有听到过她的名字,但她的确让我“明”了几分,不再稀里糊涂。虽然讲座听不大懂,不是讲得不好,而是我读书太少,文化功底太差,听一堂讲座,需要消化一两个月。她说,传统文化断层太久,断得也太彻底,所以,我们没有一点根基也算正常。还好,与别人一同起步,身边有了这样明师的引领,虽然慢,总算在跌跌撞撞前进,我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开始若隐若现。
2018年,我开始走上一条对传统文化的朝圣之路。所有的假期、节日均在修习。由于固执的坚持,修习初见成效,对于自己的事情能做到更好的安排,从抱怨中抽身而出,学着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
不抱怨,给他人以最美好的祝福,是我收到最为温馨的生活哲学。
学会与自己安静相处,是我得到智慧的起源。
……
不知不觉,在传统文化的浸泡中,我的身体健康起来,情绪舒缓起来,内心更加笃定。努力多了,抱怨少了,因为深知一切因果自在其中。
有人说,传统文化不外乎那些“之乎者也”,咿咿呀呀与现代社会很是不相符合。然,传统文化于我最大的受益在于学会哲学式的智慧生存,我并不觉得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就是最好的修习,那不过是些表面功夫。
真正的修习是知行合一,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修习引领生活,那是古圣贤的智慧,而现代人早已不相信这一套。
因此,也有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但终不能身入其中,泛泛而谈,不能深入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修习的弊端,也是缺口。
学习传统文化,大部分流于形式,无法走进实质。
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国家提倡传统经典文化进校园的模式已经开启。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将有亲近部分孩子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孩子的福音。有的学校不懂,所以只是流于形式,读读而已,但不会真正倡导,纵使倡导,也不能与日常教学真正交融。丁是丁,卯是卯,甚至将真正热爱的老师定义为“另类”。
我见过一位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老师,爱到骨子里,因学校不推行,常常感慨万千,常叹息忧郁,同事虽然声称的“大师”,但也不过是戏谑的口吻,因为他们骨子里佩服,而表面则故作轻蔑,这便是多数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其实,传统文化不过也不过处于这位老师的尴尬境地,不了解的人甚至将其“妖魔化”,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是在搞封建迷信。
好在,还有很多同行者一直在公益助推,魏老师便是其中一位,缘于《道德经》吟诵,让我进一步走进传统文化的心脏。
于我来说,它不是学习内容,而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它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智慧的精髓,让我学会了更好的理解生命;它不是深不可测,而是近在咫尺,慢慢打开了生活哲学这本书……
它的好,我无法言说殆尽,因为它不仅改变了我,而且改变了我的活法,也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于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就是一场缘分。
曾经,我极力推荐身边的朋友学习,经过一些被“指指点点”以后,自然学得聪明了一些,福缘善庆,佛渡的也不过是有缘人。
想学,便来,想走,不送。
不过,终究是渡了一些人,做了一些事。
修行,学习,不过也如此。
不必执着,不必着急,笃定,终将不被辜负。
直到现在,我也不敢确信传统文化到底有多好,也不能准确地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能告诉你,只要走进,你便会越来越好,只要亲近,你便受益无穷。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福音,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我要修习,我们都要传承。
万千种好,尽在不言中;千百味里,它在丛中笑。
它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一扇窗。
202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