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唐诗会说事儿》发刊词
在美国这个地方,只要提起中国古典文学,所有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不管这个人懂不懂汉语,有没有中国血统。我们中国人自己,也都习惯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大家都说“唐诗”,我偏说“诗唐”。可是,唐代以前有《楚辞》、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著名的诗人有曹操父子、陶渊明、谢安、阮籍;唐代以后,宋诗、清诗不缺乏佳作。为什么一提到诗歌,从古到今,从东到西,都说中国诗歌到唐代抵达了一个辉煌顶峰呢?
这里首先有一个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自身发展的进程问题。从《诗经》到唐代,五言逐步稳定了,七言逐步成型了,体式的成熟,为唐诗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基础的条件。二十世纪早期,英国的剑桥大学的汉学教授翟尔斯,是纵向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位英美汉学家。他从语言流变的角度,认为汉语言文字发展到唐代已经稳定、完善,可以满足诗歌创作在形式上的各项要求,最大程度上承载诗意的丰美。在这个基础之上,唐代的诗人们创制广大,那是名家辈出、巨匠叠现的一支劲旅。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就不用说了,随便数一数,“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小李杜和“咸通诗人”群……每一个名字都是我们熟悉的,每一个熟悉的名字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代诗人们在技巧上前所未有的成熟了。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有五言、七言、有古风、乐府,有排律有绝句这些不同的体式,而且把每一种“体式”都写到了一个极致。
在内容上,唐代诗人们笔下揭示生活的深度、反映现实的广度,情感抒发的感染力度,都是前代诗人所不能比的。明代的唐诗学者胡震亨认为帝王的提倡和参与,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唐代诗人们的确很幸运。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唐朝的历代君主不仅自己写诗,对于文字的态度也相当开明。连武则天那么霸道的女皇帝,看到骆宾王写的那一篇讨武曌檄文,骂她妖媚惑主,出生低贱,也只说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感慨一下这么有才华的人不能为我所用,是宰相的过失,笑一笑就算了。
宋朝的太宗赵光义,读到后主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用一杯牵机毒酒把他了结掉了。当时李煜已经早就投降,一无权力二无兵马,连人生自由都没有,除了回首回首再回首,他根本翻不起任何风浪。可宋太宗就是连哀叹的机会也不肯留给他。清代的雍正皇帝,看到人家写“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认为是存心诽谤朝廷,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完全是牵强附会。骆宾王可不是白纸黑字发泄一下不满而已,他是实实在在跟着徐敬业起兵造反,传檄天下讨伐刚刚称帝的武则天。可是武则天没有杀他,后来她儿子唐中宗继位以后,还专门下诏去搜集、整理骆宾王的文稿,也不介意这位大才子曾经骂他的娘骂得那么狠。唐朝历代君王这种宽容气度,维护了一个没有文字狱的,自由开放的文化生态,诗人们才敢于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否则一提起笔顾虑重重,再有才华又能怎样?
唐王朝也没有过去那么多儒家道统的思想包袱。唐高祖李渊出生在甘肃,那是古燕国的地盘,前前后后由鲜卑人统治了400多年。400多年,要改变一个家族血统里的文化基因是绰绰有余的了。李渊的生母独孤氏、太宗李世民的生母窦氏都是鲜卑人,他们的血缘决定了唐朝一经确立,就是一个汉族为父,鲜卑为母的朝代。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同,唐代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并存,会三合一。文人们对这三家的思想取向可信可不信,可先信这一家又再信另一家,能够相对独立地去思索,自主地去追求和确立自我的精神信仰。李白豪放到大声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公然嘲笑孔夫子热衷于求官,也没有什么人批判他言语之间对古圣先贤不恭敬。李白要是生在汉代,恐怕这首诗一出,他就没机会再写诗了。
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只要出现外来文化的大规模融入,或者社会阶层持续的上下流动,都必然带来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而在唐代,这两项客观的前提条件都同时具备了。政治清明、思想开放、经济繁荣,带来了高度的民族自信,开创出一个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大时代。万邦来朝,四夷宾服,不仅延续并扩展了汉代以来大中华文化圈之内,异质同构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西域的,异质异构文化元素的融入。歌舞书画、宗教科技等等各个领域里的卓越建树,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则要归功于科举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近代以来一提起科举制度,专制、落后、愚昧的标签就甩不掉。实际上,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政治创举。对于中国,它改变了汉魏以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弊端,让各个阶层的,不同资质的读书人,都有了谋出路、谋发展的正当途径,在政治、教育、文化、军事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社会稳定、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功不可没。在世界范围内,科举制度也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一直觉得,科举制度应该算作我们对世界文化贡献的第五大发明。它公平竞争、平等开放的基本精神,择优录取,唯才是举的操作原则,直接催生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孙中山先生早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源溯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我们的科举制度,最初由隋朝父子两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开创,到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他认为宋代的科举制度取消了“以诗取士”,所以宋诗不及唐诗。这个看法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唐代科考的名目繁多,并不是都要考诗赋。
当代唐诗学者,西北大学的李浩教授说过:“有唐一代任何时候、任何科目之考试,决非只有诗赋一科或一场考试,而是还有其他形式与内容的考核相配合,且越向后推移,考试之形式越花样翻新,考试之内容越繁复多变,制度之设计更臻完善,机巧者所欲因缘之空隙漏洞越少。”
文人们主要参加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的考试。明经科有贴经、策论两场,通过帖经检测学识,策论检测处理时事、政治、经国大计的能力,进士科再加一场诗赋,考三场。钱穆先生认为:“对策多可钞袭,帖经惟资记诵,别高下、定优劣,以诗赋文律为最宜。故聪明才思,亦奔凑于此也。”帖经可以死记硬背,策论也可以预先准备范文,只有诗赋无法事先准备,又需要临场发挥,所以这一场最难考。
刘禹锡写过一首“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整首诗歌比较长,最后祝愿他的朋友:“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诗中这个韦秀才去考的是门槛比较高的进士科,只有中了进士科,才有可能从此一鸣惊人,明经科是没有这种效果的。《太平广记》里有个故事,说元稹考得明经科第一,想去结交李贺。那李贺也是个神童,又是李唐皇室后裔,很得当时的文坛盟主韩愈的赏识。元稹到了李家大门口递上名帖,李贺看了一眼不让他进去,李家仆人在旁边说:“明经及第,何事来看李贺!”说你一个明经科出身的人算老几,也想来拜见李贺?!照理说不管考什么考到全国第一都不容易啊,何况元稹当时才只有15岁!可就是不被人待见。所谓“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从明经科出身当了官也很难升迁。整个唐代数来数去,明经科出身的宰相除了元稹,还有一个狄仁杰,进士科出身当到宰相的就很多了。
进士科的诗赋这一场,诗歌题目统一,叫做“省题诗”或“试贴诗”,必限律格又限韵。既然这首诗写得怎么样是得分的关键,也是和别的考生拉开距离的关键,那么凡是想要去考进士的学子,平时就必须好好学写诗了。当然了,平时不好好学习,到考场上突然脑洞大开,IQ指数飙升的几率虽然小,也不见得完全不可能。不过,仅仅凭几张试卷,一考定终身这种事,要等到宋代以后的科考才有,唐代的录取是要看平时成绩的,还要看推荐人。
平时成绩靠你的名气大小来算,推荐人自然是要有名望有权势地位的人。这样一来,读书人平时不仅要好好写诗,还要努力“行卷”。“卷”,是试卷的卷,原意把写满字的纸卷起来,再用一根丝带扎上,才叫做“卷”。“行”字和我们今天说“行贿”里行字功能和意思都一样,“行卷”就是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别人看,打造自己的高级粉丝团。我们的大诗人王维,曾经扮成乐工给玉真公主弹过一首琵琶曲,因此得到向公主“行卷”的机会。这才挤掉了张九皋,一举状元及第。
“行卷”这档子事儿,虽然也有拉关系、走后门的成分在里面,但那毕竟不同于“行贿”。最后胜出的人靠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是真才实学,大大推动了全社会崇尚诗歌,尊敬诗人的风气。总的来说,唐代科举比较公平。在一个各阶层都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社会”里,大家不论得中与否,对考试的结果都很服气。我们今天去读那些落第主题的诗句,有失望、怅惘,有学到用时方恨少,却很少见到怨天尤人的委屈或者悲愤。
所以说唐代的诗人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他们真的是幸运的。他们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活得自然坦荡,慷慨磊落,通过奋发向上的不断努力去自我实现。他们说“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凭着一腔热血去追求理想,献计献策、劳心劳力或许成就了功名,可功名却不是施展才华的目的。他们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不会孤独的,怀才难遇也好,生逢离乱也好,被流放被贬谪也好,他们再失望再痛苦也不会妄自菲薄,更不会自我放弃。他们用集体的乐观精神,集体的强健气质,成就了唐诗作为一个整体,清新的、积极的气韵,博大,宽宏的境界。
所以从古到今,从东到西,才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唐诗,诵读唐诗。从今天开始,我们也来细细品味唐诗的丰盈之美,按照时间的顺序,沿着唐诗体式发展的线索,来看看各个阶段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对当时和后世,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本文由江岚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 “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文字之光主编韩涵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