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三十二篇可分三類——第一類是荀子親手所著:《勸學》、《修身》、不苟、榮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仕、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 第二類荀子弟子記錄的荀子言行:儒效、議兵、強國、大略、中略。 第三類是荀子所整理、纂集的一些材料,其中也插入了弟子之作: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
孟子之性:“君子不性也”
荀子之性:天性非本性,化性起偽,“人之所以為人者”
偽:理性人為;
綦:假借;
安:連詞(可以)
一、書偽
“偽”當是理性人為之義,當為荀子特有的思想及用法。
“以偽飾性”(偽當為治理之義)
“人性惡,其善者偽也”
學界歷來觀點分為兩派,其一以楊倞、物雙松、郝懿行、王先謙、金其源持“偽為貶義”;二是宋·黃震,明·傅山及《四庫總目提要》認為“偽當為中性詞,可以人為之義,也可走向詐偽意思”。
“人為”與“詐偽”當互為反訓,“為”與“偽”當為正反同字,如郭店簡《性自命出》“心慮而能在,為之動謂之偽”
二、“綦”字假借義
《說文》
先秦兩漢文獻對比,可以發現只有《荀子》將”綦“當為假借為”極“的用法。
三、由“安”字作連字用法
“安”、“案”、“按”較早使用在《國語》中,《逸周書》、《管子》、《老子》、《大戴禮記》、《戰國策》《戰國縱橫家書》中都有作為順承連詞。漢代以後沒有發現“安”、“案”、“按”做類似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