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响,单向空间发出了求救,实体店无法开业,线上销量不佳,店租、员工等各项支出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书店是一个能够给养精神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以盈利为目的、遵循市场商业规则的服务场所。我们说,书店才是人类真正的避难所,但当一群书店人开始向社会求生存时,这是怎样的绝境啊——
我们知道书店是属于一个人的自由世界,多元的文化、思维汇聚在这里,有身临其境之感。书店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在追赶物质需求的道路上,别忘了停下来,读懂自己。
最近看了肖恩的《书店日记》,主要内容就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了书店一年的运营情况,也让我们看到了二手书商的日常生活。每一个文艺青年都会有一场关于书店的梦,就像开一间咖啡馆、花店、酒吧一样,并列文艺病首位。而这本书,恰好让我们看到,其实拥有一间书店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但也并不是那么难。
很有趣的一点,书中每个月的开头都会摘取一段奥威尔《书店回忆》的内容:“别以为二手书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园牧歌一一炉火烧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搁起穿着拖鞋的脚,一边抽烟斗一边读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与此同时,络绎不绝往来的客人个个谈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钞票买单前还要同你来一段充满智慧的交谈。真实情况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最贴切的评论或许还要数奥威尔那句“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其实,奥威尔在《书店回忆》里描述的情节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二手书店不甚相同,都是看热闹的多,买书的少。书店本来就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二手书行业更是如此,在店租水涨船高的大城市,书店根本无法跟高盈利的餐饮店相提并论,为了维持可怜的生存,不得不举办各种活动吸引客流来店阅读,顺便带走一两本书。
不管是实体书店、网络书店,还是二手书商,他们拼尽全力为我们保留着物欲社会里的一点精神家园,让我们不至于成为资本主义工厂线上无感情的螺丝钉,如果你真的真的真的喜欢并珍惜这种自由,那么就一起抱团,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