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48天
原文阅读: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讲解:
曾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替换掉父亲曾任命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才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启发思考:
孟庄子是鲁国大夫仲孙速。相传孟庄子的父亲孟献子,是一个很不错的贤臣,曾经相鲁。而他所任用的也多是贤人,推行了不少善政。孟庄子在父亲去世后,“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非常难能可贵。他的做法符合了孔子对孝的界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因此,深得孔子的认可和赞同,称赞他的孝心做到位了。
我们知道,孔子认为,孝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根本。前面也学过,孔子和弟子们讨论的什么是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愿望和志向,等到父亲死了,就注意他的行为活动;如果能坚持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处世原则,那就称得上孝子了。
父亲活着的时候,对做子女的可能有现实的约束,了解判断其为人,需要观察他的内心愿望;父亲过世后,做子女的能够随顺自己的心意自作主张了,这个时候判断他的为人,就应着重看他的行为;如果父亲过世三年了,仍然能坚持先父的为人之道,那说明他是真正在心中念想着父亲。
历史现实中,“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向来的通例,政策的调整也不一定都意味着不孝。孟庄子作为孝子,其他的做法或者与别的孝子大同小异,只是在能够坚持不改变父亲任用的臣下和父亲制定的政策这点上,一般人很难做到。
虽然孔子非常赞同孟庄子这样的做法,但后世很多人,特别是法家学派,对孔子儒学的这个观点,在一般的意义上给了相当否定的批评。他们认为儒学食古不化,不知与世迁移,固守旧制,难以用世。
为什么孔子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呢?我们还是试着设想和感受一下几千年前的社会环境。在早期社会,生存环境比较简单,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很低,前代人的经验对后代人一般都非常重要,也基本有效,即使需要调整,也应该是一点一滴地缓慢进行。所以,承续父业,不随意改动,这种习惯规范,对于个体有实际生存的意义,对于社会,有稳定发展的作用。
但是,随着文明进步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内容都变得复杂起来,前代经验对后代的有效性也因此愈来愈小,许多旧有的礼制也越来越显出其不合时宜来了。例如,宰我就曾经质疑过三年之丧的旧礼。
当然,孔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不过,他却给出了新的角度的理由。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是从父之道正确与否、有效与否考虑的,而是从为人子者的不忍之心出发的。即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具体礼制规范被淘汰了,孔子对不忍之心的弘扬,则可能仍然保留着重要的教化意义。
李泽厚先生认为,从曾子、子思,到孟子,再到宋儒,强调心性修养,在培养高尚人格、建立宗教性道德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和法家相比,甚至包括和儒学内部的子贡、子夏、荀子到汉代的董仲舒相比,在建立社会性道德上的作用,思孟学派和宋儒做得确实不足。
因此,在此不必纠结“三年之期”,或改与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的做法,因为客观上的“不改”,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学习中,重要的是,去体会孔子的本意,一个人的孝与不孝,着重的是“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背后的敬爱缅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