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能喜欢甜。
百万年内艰难的进化中,偶尔吃到熟透的果子,显然让基因产生对甜味产生了好感。
公元500年,两河流域的人品尝到甜味,不再靠天收了,蔗糖工艺发明。
蔗糖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水和大量的人工,阿拉伯人曾让地中海周边的蔗糖业兴盛,十字军东征毁了这个甜蜜的行业。
大航海时代让大西洋诸岛上出现了一个一个的甘蔗种植园,这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是天然的种植场所,金钱不断涌入,黑奴也滚滚而来。
到了18世纪,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在当时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贸易三角”存在于英国、美洲和非洲之间,即英国的工业制品被运往非洲,非洲奴隶被贩到美洲,而美洲生产加工的蔗糖又被销往英国,第二个“贸易三角”则是从英国把由蔗糖制成的朗姆酒运往非洲,从非洲将奴隶运往美洲,美洲的蔗糖被运到英国。英国人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
海外制糖业的不断发展,让两百年间(1650-1850)这趟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
在文献中记载,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发生了一次冬季饲料的危机,牲畜的屠宰量严重下降,人们不得不改吃各种腌肉,甚至是已经腐烂的肉,用香料掩盖食物的味道。当时的腌肉不是用盐,而是用糖。
在16世纪,人们将蔗糖融化与杏仁混合,做成糖糊,然后由糖雕师对它进行塑型和雕刻,这些糖雕普通人可消费不起,它们往往出现在宫廷的宴会上。糖雕形态各异,有的雕刻成动物,也有的雕刻成建筑,糖雕上还有铭文,记录事件或者是皇帝的丰功伟绩。因为糖在那时候是极其稀有的东西,如此巨大的蔗糖消耗,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和权力的炫耀,糖雕也成为了特权阶层身份的象征,只有国王的宴会才能消费得起。炫耀完毕,会一口一口吃掉,毕竟太贵了。
在欧洲,一直到19世纪,蔗糖在药用方面都一直受到关注。在阿拉伯人的医学体系中,蔗糖简直是“包治百病”。那时人们用“就像一家断了糖的药店”来形容一个人的无助和绝望。在17世纪的医疗书籍中,糖被推荐用来治疗耳鸣、水肿、疟疾、咳嗽、腹泻,甚至是抑郁症等疾病,后来又增加了治疗喉炎、呼吸困难等功效,包括滋润眼睛和治疗胃病。
茶、咖啡、巧克力这三种在当时被认为是苦味并具有刺激性的饮品,在苦味的饮品中添加蔗糖,使它变甜,苦味与甜味结合,要比单纯的甜味口感更独特,也更受人们的欢迎。加了糖的茶比加糖的咖啡、巧克力更受欢迎,最关键的是,茶叶比咖啡、巧克力都要便宜。
19世纪,糖的价格变得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时候,在一个家庭里,往往把肉类食物让给要劳动养家的爸爸,而妈妈和孩子只有通过糖才能得到热量和营养。
糖商鼓励人们消费糖,他们拓展了糖的多种用途,除了添加到各种食物中进行调味,他们还将糖纳入了社会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中,作为各种文化象征。如果说在皇室的宴会上,那些糖雕代表着权力和财富,那么宗教节日中种类繁多的甜点、送给病人的甜食、送给朋友自己烘培的甜点,则代表着尊重、善意和友爱。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跟着剧本走的,剧本里写着甜食代表着这些美好的品质,而这些剧本就是这些“提供蔗糖的人”提供的。他们非常乐于让你相信这些甜食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你只要相信就可以了,不要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