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善于利用知足常乐的智慧。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捶打得既尖又利的铁器,就不能长久保持锋利。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又骄纵,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藏收敛,急流勇退,这才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
【释义】:本章主要是讲功成身退之道。老子认为做什么事都不能过度,自骄自满,锋芒毕露都是不能长久的。盈则倾覆,锐则致咎,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顺时而退,才是长保之道。
谁不追逐名利、倾慕荣华?而能做到心如止水、超然物外者恐怕寥若辰星。既然我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就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吃、穿、住、用、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可是,当这些需求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还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去幻想更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更加迫切追求那些更高层级的事物,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道理:说它简单是因为提到需求,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不难理解;说它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这是针对个体而言的。
但从整体上来说,人类的贪欲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人类的这一弱点就决定了其会一直追名逐利。
手持杯子,往里加水,当水满的时候,还不停地往里加,当然会溢出来。
当弓被拉满后仍继续用力猛拉,结果毫无疑问,弦会最终被拉断。
“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人类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获得幸福?
老子认为“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富贵而骄”是“生而一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玄德”的反例、在老子看来,一切具体的存在都是刍狗”,这也就意味着,要把拥有一定名位、名职的自身也要看成是刍狗。
刍狗的结局就是在祭祀过后很自然的变成了杂草,这是刍狗之命运使然。如果一朝为“狗”就自认为永远是狗而跳梁跋扈,那绝对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举。所以,老子认为“功成身退”是无为的最高境界,是应当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
【感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指的是对物的态度;“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指的是对能力的态度;“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指的是对价值的态度;“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指的是对名望的态度。“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指的是对人生的态度。
老子在第9章郑重告诉人们: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这就启发人们不管办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太露锋芒就会遭人嫉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即“功遂身退”,不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就是老子倡导的“大道”理念。
因此,《道德经》第9章,讲的是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要知足常乐!拥有的财富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有一种利他的思想;对待学习,要不断地深入,谦虚谨慎,慎言慎行,善于向他人学习自己不知的,并且不断有意识地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对待成绩和名利,要懂得知足常乐,勇于退让,这样才能常保常在。
(来自微信公众号“小渡渡讲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