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打算结婚,那么不只是钱。凡是结婚可能遇到的事情都可以谈。
有人说说,谈钱伤感情;有人说我们是纯洁的爱情,谈钱俗气。有些问题谈出来。既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能看到对方的观点和态度。有矛盾和意见。我能不能接受?问题都摆出来,知道对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知道我能给对方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知道自己和对方的底线在哪里?比藏着掖着要好。凡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避而不谈的事情,肯定是有难处。或者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或者是父母那里摆不平。或者是爱人这里放不下。带着问题结婚。婚后矛盾会集中爆发。即使不爆发也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以前在农村。男女双方婚前都是通过媒人来回传话。如果有什么欠缺,媒人会用专业的语言帮助遮掩。比如说房子不够用。媒人会说:“当然是把最好的房给你们结婚用了,小儿子还小。早早地盖了新房也会放旧的,到时候再盖新的”。这样的家庭一般是盖不起新房。等其他儿子结婚的时候,会软磨硬泡,逼着你腾出新房子,给其它儿子结婚用。即使再盖新房。那新房子归谁就房子归谁呢?比如房子少,没有明确在老人在谁家养老。媒人会说:“跟婆婆一块儿住好啊。你看你婆婆还年轻。又能干。帮着你做做饭,做做家务。将来帮你们带带孩子”。能干的时候在这家。老了,不能干了。在哪家呢?问题其实再结婚前已经有了,只不过是碍于面子或者条件限制,避而不谈罢了。
所以,在农村明白事理的家长都会趁自己有能力,还明白的时候。把家分清楚。分家是是一件隆重的事。要请来族长、见证人和孩子的舅舅。有时先出一个预案。让儿子们回去商量。和谁商量呢?当然是和自己的媳妇商量了。旧时媳妇不出面参与家里的事务。媳妇的娘家人更不能参与意见了。给儿子们回家商量的时间,自然也就融入了各方的意见。最终再根据反馈意见,房子的新旧、大小,分别搭配不同的家具物件进行平衡。如果分歧太大,家长会先平均分家产。然后再抓阄。最后签订分家文书。
我在农村看见过一份民国时期的分家文书,工工整整的小楷,立书人、见证人、族长签字画押。这样看似斤斤计较,缺少人情味,其实日后兄弟、妯娌之间的纠纷很少。
现在我们不用媒人了。年轻人在一起。当面锣对面鼓,把问题都摆清楚。有问题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如果有必要可以搞个婚前协议,避免触碰双方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