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思维得不到训练,99%的原因在于没有“慢下来”!
(本人不是专家,以下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儿童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大脑思考一件事情有快和慢两种节奏。
当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思考时间短,留下的痕迹就浅,除非不断重复,否则很快会遗忘。
当我们思考得慢、思考时间长,思维会得到更高强度的锻炼,神经元之间开始进行多种不同组合方式的连接,脑力也随之慢慢建立起来。
可是,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不太了解“思考需要慢下来”这一点,他们心中怀着殷切的期望,一遍一遍口干舌燥地给孩子讲解“难题”,巴不得讲完后孩子马上就懂了,就通了,可是结果总是让他们失望,孩子仍然一脸茫然。
得了!刚才的口舌全白费了!
我也是当家长的,所以我非常能够理解这种“急切想帮助孩子”的心情,可是,这样的操作并不符合大脑思考规律。
🔺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思考出答案是需要时间的。
《论语》上说:吾日当三省吾身,这里的“三”是一个虚指的量词,也就是说要多次思考省察自身,为什么呢?
因为凡事必须要多“琢磨”,在反复思考咀嚼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一点点突破屏障,哪怕最终没有想出答案,思维也得到真正的锻炼。
这就像一个人去健身,必须一天天地反复地去锻炼,肌肉才能慢慢长出来。
思维的锻炼也是一样,持续反复地思考就是脑力的拉伸,只有通过这个过程,脑力才能真正建立!
而一味地求快,习惯于直接灌输解题思路和答案,不给孩子足有的思考时间和放松的思考状态,孩子很容易陷入“机械记忆答案”和“思维懒惰”的大脑行为模式中,一旦题型稍有变化,孩子往往就写不出答案。
🔺其实,比解不出题目更可怕的是“思维懒惰”,也就是遇事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脑力没有训练出来,就会依赖于寻找现成的答案。
可是我们都知道,有时候生活工作中的太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可循的!
想真正地锻炼思维提升脑力,一定要慢下来!
让那些头脑中的疑难知识点在慢中发酵、在慢中分解,逐步消化,直至想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要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时间,请多一点耐心,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