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 109 | 无论多大牺牲,都是选择必须付出的代价
路上,曹丕问贾诩:“‘肃奸正念’整肃刚开始时,我请老师劝止父亲,老师不为所动,说什么身处泥淖漩涡,不便作为。那么,老师今日为什么抬出圣人来劝止?早就这么做,老师哪里会遭受牢狱之灾?”
贾诩解释说:“我是做幕僚的,劝阻丞相停止整肃这事虽然对,可以减少杀戮和迫害无辜,但是,如果丞相怀疑我是趁机收买人心,那我该怎么对丞相解释呢?有解释的机会吗?”
曹丕问:“除了坐牢,难道别无他策?”
贾诩答:“聪明的人应该学会观察火候,把握火候,因势利导。当初丞相决心已下,他的心正如烈火熊熊,那威势又如高山滚石,劝阻不是化为灰烬,就是粉身碎骨。火候不到,就必须韬光养晦、低调隐忍,哪怕时间再长,哪怕牺牲再大,也得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也得忍。等到时机成熟,就像现在一样,火势逐渐熄灭,巨石也已经滚落到平坦的地方,在丞相需要有人说话的时候,说一些丞相希望听到的话语,对丞相来说既是给他台阶可以下,对于自己来说又有功劳可以获取,何乐而不为呢?”
曹丕却说:“可是太中大夫孔融一家、九江太守边让、江夏太守书记祢衡、中尉崔琰、校尉娄圭、扬州刺史刘馥、名士桓劭、徐庶还有猛将张辽等等,这么多的官员、谋士、将士和无辜之人等被杀、被拘禁、被驱逐,还有不少人是我的属下和爱将,老师就不心痛、不焦急吗?”
贾诩无可奈何,说:“这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你、我,我们大家选择丞相,而不选择别人做我们主公必须付出的代价。”
看着自己快要成为孤家寡人了,曹丕非常心痛,激动地说:“难道这个代价就不能小一点、少一点吗?”
贾诩依然很冷静,摇摇头,又说:“不能。通过这次整肃,看得出丞相对效果很满意。如果丞相把这种经验总结为他制衡大家的成功利器,那么,相隔数年后,他要再一次掀起‘肃奸正念’的整肃,我们一样不能劝阻,不能减少杀戮和人祸。而且,你我还要像今天一样地违心支持。我在狱所里之所以愿意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看到你能够为王,掌握天下。那时,你如果能够汲取这次人祸横生的惨痛教训,就能使天下和百姓少流血、少遭殃。”
曹丕叹气说:“羽翼散尽,孤掌难鸣,我又依靠什么为王?”
贾诩想了想,没有回答,而是问:“你知道陶朱公(范蠡)长子吝金害弟的故事吗?”
曹丕摇头。
贾诩慢慢道来:“范蠡次子在楚国杀人,准备派幼子携重金委托好友疏通,长子却认为责任在肩,执意前往。范蠡了解长子自幼跟随他勤俭谋生,吝钱惜财,会耽误营救;而幼子生而见富,出手阔绰,能帮助次子生还。但长子以死相逼,夫人也苦苦相劝。范蠡不得已派长子前往,结果,不出所料,长子痛哭着扶丧而归。为何范蠡能够预知结果,却仍要拿次子的性命去证明这个结果呢?这是他为了警醒一家人、为了警醒后世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啊!”
曹丕听了,泪流满面地说:“若不是老师指点,子桓哪里明白其中的深刻道理啊!”
第二天,曹操下令终止“肃奸正念”整肃,各地所有被拘禁的官员、士族、谋士、武将全部释放。经过了这番人心迷茫、乾坤动荡的大整治,他要开始大治了。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