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力倡导晨读读起来,但实际情况差强人意,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老师思想认识有误区。老师固有的观念认为晨读主要是背不是读。认为大声读,特别是齐读会影响背诵效果;还认为晨读只读不提问,不听写不能体现晨读效果。所以依旧侧重个体背诵,依旧念念不忘5-10分钟的提问或听写。这种想法不是没道理,学生集中精力个体背诵,可能背得比较快,但事实证明,不出声,开小差的学生就会比较多。学校的出发点首先是大声读,先都读起来。朗读的益处自然是诸多的,首先调节了学生气息,提高了大声诵读水平,然后自然体会到个中情感,陶冶性情,读得多了自然熟读成诵。实践证明,通过每个晨读的大声诵读,该背诵的内容是早早就会背的。
二是观念倒是转过来了,可就是读不起来,这主要是老师的方法乏善可陈。晨读内容安排不合理,诵读方法极简,就一个字——读。学生自然读得辛苦,读得倦怠,读得无趣。学生累,老师怨,久而久之,晨读让人望而生畏,更难达到学校的要求。
下面仅就个人经验谈谈晨读如何读起来,快乐地读起来。
一、内容选择,合理搭配。
语文晨读内容无非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歌、现代美文、字词、文言注释,后两类虽不够美,但考虑到考试的实际问题还是要读的。如果一个早读只读一类,学生必定觉得枯燥,因此读的种类要合理搭配,有节奏的变化,自然有趣而不觉累。字词、注解短促;古诗文偏长,富有韵律;现代诗文节奏长。就目的而言古诗文最终目的是背过;字词、注解是记住;现代诗文多是感受语感。所以读的遍数是不尽相同。我觉得一个早读读2-3类比较合理。
二、诵读过程,有张有弛。
如果不喘息地读35分钟,学生一定是累的,甚至有点折磨人,所以晨读课上学生要有休息,但不可能全班停下来休息,所以我常常采用男女生交叉读,小组依次读,横排竖排轮流读,既可以读同样的内容,也可以不同内容。偶尔也自由读一小会儿,调节一下,但绝不会长。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晨读是课,一堂诵读课,不能只是一节自习,老师当甩手掌柜,老师要有作为,要提前思考、设计,要精心组织。怎样让学生读得不累,而且饶有兴趣,下课时意犹未尽,那就需要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与大家分享以下方法。一是分角色朗读,一般不是个体,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都参与;二是可以在细微处巧妙地改变一下诵读内容,既更能显示文本体现的情感,又能增加一点诵读的兴趣。比如《孙权劝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我在后面让学生读上一个“哈哈哈”,学生的兴趣大增。三是读背结合。同一个内容,有时要读一读,熟悉熟悉字面,有时要背一背,记住;四是领读和跟读。一生领,全班跟;一组领,其他组跟;女生领,男生跟。五是赛读,看哪一组声音亮,哪一组声音美,哪一组有情感。学生就怕比赛,一比就来兴致。有时候还可以让一个不认真读的和全班比,他的声音一下子震天响。
四、发挥课代表的作用。
如果前期工作到位,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诵读习惯,每到晨读每个人都知道该如何读。如果再培养成一个在行的课代表,在行地自觉组织,晨读就是一道小美味了。老师只需要继续动点脑子,出点儿小主意,偶尔增加点新内容、新形式。每天清晨你还未到,教室已书声琅琅,井然有序。也许你只需轻轻踱进教室,如一个旁观者般静静地美美地欣赏就可以了。
晨读是一方小天地,创意无限,美无限。仅以语文为例谈点想法,其他学科亦如是吧。<20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