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清醒过。
1 消息
2012年年底,我刚完成大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正和同学一起在网吧,准备通宵玩游戏。大概晚上十点多的时候,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说:“你姥姥快不行了,学校里要是没什么事了,就赶紧快回来吧,或许能赶上见她最后一面。”
当时我正在游戏里大杀特杀中,听到妈妈的这些话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简单回了声“哦,知道了”。而挂了电话之后,我才逐渐回味出那句话和那低沉的语调到底在对我阐述些什么。我当即猛然站起,狂奔到宿舍收拾东西。
我的姥姥其实不是我的外婆,而是我爸爸的外婆。
在我们家乡那边,无论是外公外婆,还是爷爷奶奶,都统称为“爷爷和奶奶”。而爷爷奶奶的上一辈人都统称为“姥爷和姥姥”。至于怎么区分称呼中的那个人,全看当时的语境了。
我的姥姥和姥爷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在年老的时候一直由我的爸爸妈妈赡养;他们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奶奶,则是由我的叔叔一家来赡养。正因如此,我和姐姐跟姥姥姥爷这边更为亲近一些。
当我回到宿舍之后,脑海里依然是一片空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关亲人的噩耗,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会来的这么突然。虽然姥姥的年事已高,我也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这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它会打破之前所有的防备。
当天夜里,我梦到了她。梦里我还是个小学生,她笑呵呵地说:“不要在外面玩太久了,早点回来吃饭。”
这是她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第二天一大早,我坐了最早一班的大巴车赶回去。在路上,我接到妈妈的第二个电话,说姥姥没能挺下去,在凌晨的时候离开了。我又是简单回了句“哦,知道了”。当时的心情到底是怎么样,我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只记得我一滴眼泪都没流出来。
回到家已经天黑了,不知是停电了还是什么原因,记忆中当时家里一片漆黑,只有姥姥的灵堂里有两盏烛火在跳动着。我寻着那点灯火走进灵堂,给姥姥跪了下去。姑姑在旁边轻声提醒我:“大声哭出来,这样你姥姥才能听见。”我张了张嘴,还是没有哭出来。
离开灵堂之后,妈妈让我去吃点东西。我问妈妈:“我姥爷呢?”
妈妈指了指灵堂的角落,说:“就在那里,你吃完饭去跟姥爷说说话。他今天一天都没怎么说话了。”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刚刚姥爷一直都在我跟前。不知道他看到自己的重孙子一点都没哭出来,会不会心寒。
2 吃饭
吃完饭后,我再次走进灵堂。借着微弱的烛火仔细寻找后才看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体型肥大的老人正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姥爷,你吃饭吗?”我试探性地问道。
姥爷没有回答,只是安静地坐着,一动不动。
“看来姥姥离世,对姥爷的打击不小。”我心想。姥爷和姥姥都是超过九十岁的人了,结婚也差不多有七十多年了,早已过了金婚。我想应该称之为钻石婚。两人相伴这么多年,经历过人生大大小小的事,早已不仅仅是所谓的精神上的契合,可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彼此的手脚和拐杖了。
在我感慨时间流逝的时候,姥爷突然说道:“大军啊,你奶奶怎么还不叫我去吃饭啊?”
大军是我爸的名字,看来姥爷把我当成我爸了。我正想解释,突然才反应过来姥爷好像还不知道姥姥去世的事情。是家里人没告诉他,还是他忘了?想到这里,也不知为何,我的眼泪瞬间便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只听姥爷再次说道:“她是不是又想着回娘家了?这老婆子真是执拗,我就随便说她两句,就要回娘家,也不想想那边还有几个人认识她。”
在姥爷的印象里,姥姥是因为和他吵架赌气回了娘家,所以才一天都不给他做饭吃的。这种事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但确实发生过。
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姥爷骂骂咧咧地推着自行车就往外去。我问他要去干啥,他不耐烦地说去找你姥姥,她一个人回娘家了。我家距离她的娘家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就算是骑车也要一个小时。我姥姥这么大年级又不会骑车,幼时还被裹了小脚,她能走到吗?
怀着这样的疑问,我陪着姥爷一起去找她。本来以为要找很久,谁知道刚出了村口,就看到姥姥一个人坐在路边揉腿,也不知道是真的走累了还是做样子给姥爷看的。
姥爷没好气地说:“走,跟我回家,也不想想自己多大人了……”
话还没说完,姥姥就站起身来,说:“好哇,你这老头子还敢说我!你自己回去吧!”
姥爷可能意识到言多必失,立马换了个脸色,拉着姥姥的胳膊低声说:“赶紧回家吧,还要给孩子做饭呢?”
这时姥姥看了看我,笑眯眯地对我说:“饿了吧?走吧,我回去给你做饭吃。”
那次的事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小时候爸爸妈妈也爱吵架,我曾多次陪同爸爸去外婆家找妈妈。而姥姥的离家出走让我明白,回娘家是女人战胜男人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