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明白了,好好说话,难道不是一种爱情里,最基本的状态吗?但是,母亲都很难做到。她是在恨父亲吗?
等到母亲终于从父亲离世的悲伤情绪中走出后。母亲象变了一个人。无论什么事,父亲都成了参照物。父亲做过事的都是最正确的,说过的话都是最真理的。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没办法去超越的。甚至父亲的老家都一定要年年回去一下。仿佛,父亲依然与她在一起,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与父亲一起去做的。
当年,与父母一同被命运抛到这个偏远省会城市的年轻夫妇们,与我们家最好的是一对叔叔阿姨。当我们小时候,两家人完全象亲人一样来往着。每个假期,两家孩子能为到对方家里去小住上几天而开心不已,每年的那几天成了我们期盼的节日。而叔叔与阿姨,也常常吵架,无非是因为你做的馒头太大,你做的馒头太小之类……仿佛永远在相互地嫌弃着。但是却一直不离不弃……就如病重中的父亲,醒来第一句问的是:妈妈?(因当时插着呼吸机,他已无法发出声音,只看出他的口型)。那种深深的依恋之情随时溢溢……
这就是上一辈人的爱情方式吧,表面嫌弃,骨子里其实早已是浓于血的亲情了。
某一个去看望阿姨叔叔的日子里,我猛然明白了一件事:妈妈也好,阿姨也好,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们在家庭中,虽然表现得何其强悍,但其实,她们是没有自己的。一生中工作勤奋努力,生活上竭尽全力,把所有的爱全部给了老公孩子朋友工作,却从来没有分一点点给自己。也没有学会去寻求分担,全力地自己扛着,那怕扛不动。于是,全然把自己迷失在了生活里,疲惫不堪。更不会有幸福感可言。一个没有幸福感的人,怎么可能温情脉脉。
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日本文章,讲的就是他的母亲每天操持家务,尽心尽力,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而其实,他的父亲更愿意,母亲能坐下来,相伴着一起听听音乐、轻松说说话。当然,在我的父母们年轻时,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其实也不算太差,那个时代,爸爸妈妈加起来一百多的工资已算巨款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并沒感觉到生活不易,因为吃得饱也吃得好。相比同学,也穿得好)。而妈妈们爱得太用力,除了把自己迷失在生活中,仿佛别无选择,而后来,虽然经济条件已好起来,却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不知道怎样学会爱惜一下自己。没有把家当成一种爱的港湾,而只是责任。如今,父亲走了,我以为妈妈会因为被吵的人已不在了而孤独不已。当妈妈从父亲离世的伤痛中走出后,却感觉她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样子。坚持一个人生活,不用再为谁操劳,不用再迷失。一个人,每天看看书,看看电视,煮煮简单自己想吃的食物,不用顾及任何人……曾经十几年的高血压在这种轻松的心情之下,居然神秘消失了。不再需要吃药了。
突然明白,这几年,才是妈妈这辈子真正为自己活的时候。所以,才温情了起来,对已逝的父亲,对过去相伴的五十多年。才会有今天对父亲的全然的肯定和精神的爱恋。
就在这前几日,也是初冬的日子里,从小亲如父亲的叔叔也离世了……在他老人家离世前,我甚至不敢去看望,是因为我不敢面对。就如同五年前的初冬不敢面对父亲的死亡。……看着同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和阿姨,心绪散乱。当年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来到贵阳,几十年风风雨雨,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完完全全地贡献给了丈夫和孩子们。从没有想过用自己辛苦挣的钱犒劳一下自己。没有精力去寻找什么梦想,更没奢享过现代年轻女人们热衷的美容、泡温泉、着华衣、旅游……至今,每次出远门,我们给妈妈买的漂亮衣服鞋子都舍不得穿,穿的都是十几年前的衣服和最破的鞋子,说是出远门,怕弄坏弄丢了。她们得到过什么?后悔过吗?……
今天拉拉杂杂地记录下这些文字,记录的同时也整理了自己的情绪,并突然间理解了母亲,和母亲这一代的女人。
这篇小文,写的过程非常非常艰难,整个人处于一种无力感中。心绪随回忆而行,而其实这份回忆异常沉重……
写得很乱,也没有办法去想章法句法文学艺术,先暂且这样写下来吧。写完,竟松了一口气,胸中淤堵着的感觉突然就没有了,仿佛什么通达了。